2025年7月23日至28日,经济学院“才聚兴乡”调研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三树村、木耳镇等地,对当地乡村CEO主导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项目、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模式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测、问卷采集等多维方法,旨在探究乡村CEO在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及带动村民增收中的具体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经营者群体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北碚区三树村:技术驱动下的“育苗+旅游”双轨实践 7月23日清晨,“才聚兴乡”实践团队来到北碚区复兴镇三树村的重庆韵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基地负责人王永新——这位有着16年乡村 CEO 经验的“新农人”,正蹲在番茄大棚里查看果实成熟度。
图1 重庆市韵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棚内种植的番茄 刘俊杰供图
在团队成员的询问下,王先生指出番茄植株上挂的绳子是吊蔓绳,这种吊蔓栽培技术可以优化植株生长环境与空间利用,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采收效率,同时便于游客采摘和拍照。这引发了团队成员对其“育苗+旅游”双轨运作模式的思考:一方面,王先生凭借其地理专业背景和农学执教经验,将测土配方施肥、吊蔓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深度应用于百万杯育苗和果蔬种植的实践中,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他创新性地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集采摘、观光、农事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有效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图 2 团队成员正在采访重庆市韵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新 刘俊杰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关注其“熟人圈子+短视频”的低成本高效营销策略,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成为团队研究小规模乡村经营主体适应性的典型案例。团队成员注意到谈及未来发展时,王先生言语间略显无奈,“我这代人还能撑着,下一代谁来搞农业,真是个问题。”目前,基地基础设施翻新成本高,他坦言短期内暂无拓展计划。团队敏锐捕捉到王先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的用工短缺,以及基础设施更新成本高昂对规模扩张的制约,这为团队分析乡村CEO在人才吸引和可持续投入方面的困境提供了鲜活样本。
木耳镇:11 村联合的 “集体经济试验” 7月28日,团队成员来到木耳镇,重点调研了由11个村集体合资成立的重庆展鸿木耳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图3 重庆展鸿木耳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鑫准备填写“才聚兴乡”调研队的问卷 刘俊杰供图
外来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王鑫介绍了其“村集体合股+职业经理人运营”的创新模式,团队了解到,他的核心工作是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目前,公司推动了新乡村、石鞋村等地的农田改造,并引入柑橘园与乡村旅游项目,已为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超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团队通过访谈与问卷分析的方式近一步了解到乡村CEO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王先生强调,与传统村干部不同,公司作为市场主体需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我们不是单纯执行行政指令,得算经济账,比如修这条路,既方便村民出行,也能吸引游客,这才是可持续的。”团队分析认为,市场化机制强调成本收益核算、需求导向投资、内生循环造血,这与传统的单向财政支持有着明显区别,通过政府顶层设计与市场主体筛选落实相结合,这将有效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目前,木耳镇新乡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这一市级重点项目正处于收尾阶段,负责人王先生的下一步计划是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团队也记录下其面临的突出难题:如何克服土地碎片化经营导致的产品品质不均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村民在品牌化、标准化进程中的参与度 。在调研的讨论交流中,团队成员意识到好品质是赢得市场认可的第一步,乡村CEO需要运用有效的利益连结机制及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以规模种植的方式克服农户自主种植的品质问题。
发展之困:人才与机制的双重枷锁 “才聚兴乡”团队深入调研两位乡村CEO的实践案例,揭示其面临的共性挑战。结构性人才短缺成为首要瓶颈。无论是王永新先生技术型基地面临的青年劳动力断层,还是王鑫总经理规模化运营中亟需的市场化、专业化管理人才,均反映出乡村产业升级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结合推拉理论,团队分析认为,根源在于“城无立足才返乡”的偏见普遍存在,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匮乏,导致青年“不愿回”也“不会干”。
其次,土地“碎片化”制约发展。正如王鑫总经理指出“木耳镇下属村的种植以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种什么全凭农户对市场的主观了解。”团队发现,信息不对称、销售分散导致品质难控、滞销风险高。因此,说服农户整合土地资源,成为实现规模效益的第一道难关。
沃野新篇:以专业之力破振兴壁垒 此次实地调研启示团队,乡村CEO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充当“融通桥梁”的角色,需要有效衔接政策导向与市场脉搏、技术创新与土地实践、资本投入与村民福祉。团队认为破解前述挑战需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需构建更具吸引力的青年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打破返乡偏见,树立崇尚实干的劳动观,同时针对性填补农业技术传承与市场运营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探索股份合作等创新性利益分配模式,强化村民的获得感,用技术成果和经营“金点子”提振信心,提高农户参与村集体土地资源整合的积极性,筑牢产业发展的社会根基。
基于此,“才聚兴乡”团队将深入剖析两地模式的优劣势,提炼可复制推广的运营机制与政策支持要点。未来,团队成员将深入祖国大地的最基层进行调研访谈,旨在为优化乡村CEO发展生态、激活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提供基于实证的“南财方案”,以青年智慧绘制乡村产业扎根乡土、共享繁荣的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