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月15日,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实践队7名成员走进京杭运河文化带苏州段,以胥江小岛、横塘驿站、石湖社区等地为实践点,开展为期42天的“地域文化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线上采访、问卷调查、实地探访等方式,深入社区探寻江南文化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助力传统文化活化传承。
聚焦“横塘”溯源,梳理文化内涵
实践初期,团队以“横塘”地名为研究切入点,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据了解,横塘地处京杭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关键位置,承载着江南地区水利、交通、文化等多重历史记忆。
对话社区干事,把握文化治理课题
7月17日,团队成员王月庭通过线上会议采访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干事介绍,横塘渡口曾是京杭大运河重要转运节点,贺铸、范成大等文人在此留下众多诗篇,横塘驿站更是吴地文化繁荣的实物见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唤醒古渡记忆、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是基层文化治理的重要课题。”干事表示,社区一贯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振兴不能仅靠历史遗存的展示,更要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参与和传承。”此次访谈让团队明确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文化实践的重要性。
问卷调查居民,洞察文化传承现状
七月下旬,团队设计并发放“地方文化振兴背景下居民日常文化实践感知”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份。结果显示:受访者以18—25岁青年为主,超七成与江南地区有长期居住或家族渊源,对本土文化存在天然情感联结;但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其工作或学业与本土文化无直接关联,反映出文化传承在日常场景中的渗透不足。在文化信息获取渠道方面,生活实践、文旅体验和社交平台占主导,传统文化场馆等正式渠道作用有限。团队据此认为,文化传播需更加注重日常化和场景化,加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撰写学术论文,提供实践学术支撑
八月初,团队成员白涵予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撰写论文《横塘:胥江口的千年潮痕》,聚焦苏州横塘,从地名溯源着手,延展水系、圩田、文脉、实物等复合维度开展史学研究。论文指出,横塘地处三水交汇咽喉,历史超2500年,是江南水利、交通、经济、文化核心节点;梳理其从春秋至当代的发展历程,分析水利、圩田等对江南的影响及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规划,揭示其作为江南整体史缩影研究案例的价值。同时,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论文提出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的具体建议,为团队后续开展地域文化振兴实践提供学术支持。
联动社区居民,深化文化实践互动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社区居民共同漫步古驿道、讲述运河故事、记录口述历史,在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团队成员苏悦表示:“和居民们聊起横塘的过去,能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员王月庭也感慨:“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和社区居民一起‘打捞’文化记忆的过程,让我对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有了更深理解。”
未来,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探索高校与社区联动的文化振兴路径,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团队考察部分地点。白涵予 供图
图为团队开展的问卷调查的部分报告结果。白涵予 供图
图为2025年7月4日 团队成员在苏州市 虎丘区 横塘街道 石湖北岸 实地考察,委托游人手摄,从左至右依次为苏悦、白涵予、陈璐、叶梦、沈一凡、王月庭、周惠玲。白涵予 供图
(通讯员 周惠玲 叶梦 沈一凡 白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