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乡村、历练成长的重要平台。为探寻绿色发展路径、感悟乡村振兴实践,7月8日至21日,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青绘两山”实践团奔赴浙江省安吉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眼睛记录真实变化,用心灵感悟发展新篇,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也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实践经验。
一、寻根“两山”理念诞生地,感悟绿色发展初心实践团首站来到“两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余村。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两山”理念展示馆,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影像记录,系统了解余村从采矿致富到生态转型、最终成为全国生态宜居示范村的蜕变历程。在“两山”纪念碑前,团队组织开展主题学习会,结合专业背景畅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思考,深刻体悟余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成就。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余村展览馆+团队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两山”纪念碑+团队摄
二、探访美丽乡村发源地,解锁宜居宜业密码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安吉县鲁家村以其“公司 + 村 + 农场”的创新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实践团走进鲁家村,听取负责人介绍如何通过整合18个家庭农场资源,打造观光小火车环线,成功构建融休闲、观光、采摘与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了村容从“脏乱差”到“美如画”、村民从外出务工到本土就业的根本转变。鲁家村的发展表明,美丽乡村既要有高颜值,更要有实内涵,必须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此外,团队还探访了由空心村蜕变而来的小瘾·半日村民宿集群,在这里,中式庭院与欧式风情和谐共生,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生活正在成为未来高品质生活的新选择,见证了乡村发展的多样可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鲁家农场的合影+团队摄
三、深入绿色发展先行地,见证产业创新活力
安吉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杆,更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先锋。实践团先后走访大山坞茶场、白茶街、“以竹代塑”展示馆、中国竹子博览园及国家竹产业研究院,深入调研安吉白茶和竹产业的双轨转型路径。在茶场,队员们聆听技师讲解,体会一杯好茶背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白茶街,实地感受“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竹博园内,从各类竹材特性、“以竹代塑”产品创新到竹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团队系统认识了竹子从自然材料到生态经济载体的多重价值,深切感受到竹产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以竹代塑”馆+团队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制茶车间+团队摄
四、点赞青年入乡首选地,激发入乡创业热情
安吉凭借优越的生态底蕴、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青年人返乡、入乡创业。实践团专程参访安吉县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与多位青年创客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扎根乡村、开拓事业的生动故事。团队还与一位“90后”驻村干部座谈,了解他如何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的事迹。这些青年人的选择与坚持,深深感染了实践队员。大家表示,要学习他们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未来愿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为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村咖”经营者交流创业经验+团队摄
五、共创安吉变迁百米长卷,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为艺术再现安吉的发展变迁,实践团集体创作了长达百米的“豫见浙里”主题长卷。队员们将余村“两山”碑、鲁家村小火车、白茶园、竹海及青年创业场景等元素融入画中,分工协作、倾情投入。构思组头脑风暴、丰富素材;线稿组精准勾勒、再现山水民居;构图组统筹节奏、确保叙事连贯。大家白日走访采集,夜晚挑灯创作,反复打磨细节,以画笔记录安吉的生态之美、产业之兴、青年之力,最终完成一幅凝聚实践观察与艺术表达的长卷,不仅展现安吉成就,也寄托了青年学子与当地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绘制百米长卷情景+团队摄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青绘两山”实践团成员在深入基层中拓宽了视野、锤炼了意志、提升了素养。大家一致表示,将把安吉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持续关注乡村振兴、投身乡村建设,以青春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如同一颗颗“绿色”种子,已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两山”理念的深刻启迪,以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助力乡村发展,争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