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民航青年深调研践初心:“民擎星火志,航拓振兴途”实践队以科技之力铺就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9-26     阅读: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民擎星火志,航拓振兴途”实践队
近日,“民擎星火志,航拓振兴途” 实践队聚焦乡村振兴与爱心传递双重主题,先后走进东北空管局黑龙江分局、黑龙江省友谊县东建乡、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科创中心等地,以民航视角破题助农难题,用青春行动传递温暖力量。

东北空管局黑龙江分局:汲取定点帮扶 “金钥匙”
  实践队首站前往东北空管局黑龙江分局,与分局团总支、工会工作人员深入交流,系统学习其定点帮扶新疆和田地区的宝贵经验。从跨区域资源对接机制到助农支教的精准落地,从产销渠道搭建到民生问题破解,分局在帮扶工作中展现的统筹思维与务实举措,为实践队后续开展友谊县助农工作提供了清晰思路与方法借鉴,也让队员们对 “民航赋能乡村” 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友谊博物馆:溯源历史读懂 “友谊” 内涵
  实践队走进友谊博物馆,在文物陈列与史料记载中探寻当地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了解到友谊农场 “纪念中苏友谊” 的名称由来。从早期中苏农业技术交流的珍贵实物,到如今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奋斗记忆与合作基因。这份跨越时空的 “友谊” 传承,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与资源的赋能,更需要文化根脉的滋养,为后续实践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友谊县东建乡:对话榜样摸清发展 “底数”
  在友谊县东建乡,实践队专程走访 “中国好人” 郑立女士,听她讲述扎根乡村一线、助力农业发展的奋斗历程。郑立女士在农户帮扶、技术推广中的实践经验,让队员们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了更鲜活的理解。随后,队员们与当地乡村干部展开座谈,重点围绕农产品产销壁垒展开深入探讨,详细掌握了当地农产 “出村进城” 过程中面临的渠道狭窄、信息不对称等核心痛点,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万亩良田稻田画:定格农耕魅力找准破题方向
  穿行于友谊县万亩良田之间,稻田画以稻为笔、以田为卷勾勒出的乡村图景,让实践队直观感受农业与文化融合的独特活力。结合此前与干部、农户的交流及博物馆中的历史感悟,队员们站在田间地头进一步梳理思路,明确了 “以技术破壁垒、以文化赋新能” 的助农路径。这片孕育希望的黑土地,成为队员们将民航技术与乡村需求对接的 “实践现场”。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触摸现代化农业 “脉搏”
  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从传统耕作农具到现代智能农机的陈列展示,完整呈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队员们仔细观摩各类农机设备的功能与应用,深刻认识到机械化、智能化对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与民航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呼应,为后续引入无人机、卫星定位等技术提供了实践参照。

友谊县北大荒科创中心:见证科技为农业赋能
  实践队走进友谊县北大荒科创中心,实地感受“用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的生动场景。中心内,一系列围绕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集中展示,从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数据,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精准调控种植流程,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尤其在黑土维护展区,队员们详细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黑土保护工程。通过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生物改良等技术手段,当地不仅实现了黑土肥力的有效提升,还构建起“用地与养地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技术实践与民航领域追求的高效、精准、绿色理念高度契合,进一步拓宽了队员们将民航技术与乡村农业需求结合的思路。
 
友谊初中:以史为引讲透 “民航农脉”
  实践队走进友谊初中开展主题宣讲,以《长安的荔枝》中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的艰辛历程为切入点,对比古今农产品运输的差异:古代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代价,到如今借助民航物流、无人机配送、卫星定位等技术,黑土地的稻穗能快速新鲜送达全国。队员们用生动案例讲解民航技术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赋能农业发展,让同学们直观理解 “民航 + 农业” 的紧密联系,更激发了青少年关注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
  
天津顺心养老院:手工传情续写温暖篇章
  实践队回到天津市,探访顺心养老院,开展 “指上生花” 手工陪伴活动。队员们与老人促膝谈心,手把手指导老人们完成手工作品,用耐心与温情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指尖的协作与暖心的交流,让爱心在互动中传递,为本次实践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温度。
 
精准施策:以民航技术架起振兴桥梁
  针对调研发现的产销难题,实践队结合民航技术优势已初步形成解决方案:计划引入无人机开展农田巡检,助力精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借助卫星定位技术优化农产品运输路线,提升物流效率;搭建线上产销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一系列举措将 “民航基因” 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让技术红利转化为助农实效。
青春坐标锚定时代使命,民航力量赋能共富征程
  从东北空管局的经验汲取到黑土田间的躬身调研,从博物馆中的历史溯源到校园里的知识传递,再到养老院中的温情守护,实践队的足迹勾勒出民航青年扎根大地、服务民生的责任图景。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 “接地气、解难题” 的行动实践,更印证了一个深刻命题 ——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领域的 “独角戏”,而是跨行业、跨地域、跨代际的 “协同曲”。
  民航作为连接时空的纽带,其技术优势与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有着无限可能:无人机掠过田垄,是科技对农耕的赋能;卫星定位指引物流,是速度对距离的跨越;“彩绘专机” 传递故事,是文化对价值的提升。而友谊农场承载的中苏友谊基因,更让 “协同发展” 有了历史注脚 —— 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到如今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合作与创新始终是乡村进步的核心动力。
 
  青年一代的主动担当,让这份力量有了鲜活的表达:他们以郑立女士为榜样,读懂坚守的意义;以《长安的荔枝》为纽带,传递技术的价值;以博物馆的历史为根基,凝聚文化的力量。未来,当更多民航技术扎根乡村沃土,当更多青年力量投身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必将迎来 “技术赋能、文化铸魂、爱心聚力” 的崭新局面。而 “航拓振兴途” 的实践初心,也将在一次次躬身实干中,书写成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篇章。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