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三下乡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辽沈战役纪念馆中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时间:2025-10-17     阅读:
    来源:80-辽沈回声计划团
2025年7月15日,辽宁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开展为期一天的主题实践学习活动。该团队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齐鑫杰担任指导老师,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聆听历史声音,深刻理解辽沈战役的重大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清晨的阳光洒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庄严肃穆的纪念塔上,团队成员们的脚步不由地放缓、放轻。高耸的塔身仿佛一位历史的巨人,沉默地守护着这片曾被战火灼烧的土地。纪念馆入口处,一座气势恢宏的《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建筑映入眼帘,预示着馆内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我们不仅是在看展览,更是在阅读一部立体的、鲜血写就的历史教科书。”带队老师齐鑫杰在进入展厅前对学生们这样说。她的话音刚落,队伍便安静地跟随讲解员步入展厅。讲解员从事讲解工作已逾十年,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穿透时光,将所有人带回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
展览从战前国内形势开始讲起。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份份泛黄的电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系统地展示了1948年秋国共两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态势、力量对比以及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战略性决战伟大决策的过程。团队成员们凝神细听,不时驻足记录。
“大家请看这个展柜,”讲解员在一面布满弹孔、褪色严重的红旗前停下,“这是‘白老虎连’在坚守阵地时插上的旗帜。全连一百多人,最后仅剩三十七人,但他们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没有后退一步。”建筑学大三学生孟颖俯身仔细观看旗帜上的细节,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隔着玻璃,我好像依然能闻到硝烟和鲜血的气息。这种视觉冲击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强烈。”
在《辽沈战役》展区,利用声光电技术复原的“黑山阻击战”场景让所有成员屏息。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冲锋呐喊声在环形展厅内回荡,配合油画和地面塑型,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团队成员、计算机学院的赵梦雅感慨道:“以前在课本上读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总觉得是遥远的文学修辞。在这里,它变成了可感可知的历史真实,太震撼了,心里堵得慌。”

图为《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内。孟颖供图

实践过程中,团队不仅观看展览,还专门采访了纪念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在纪念馆的会议室内,研究员与师生们进行了近一小时的深入交流。
“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为后续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孙波从宏观战略层面剖析了战役的历史地位,他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当被学生问及对当代青年有何期望时,研究员思考片刻后回答:“希望年轻人能多来这样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理解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汲取开创未来的力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这种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精神内核,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下午,团队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烈士名录墙前。一面巨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数万名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姓名。团队成员们自发列队,举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并敬献鲜花。微风吹过,松柏轻摇,仿佛是在无声地回应着后辈的哀思与敬意。
图为团员们观看战略地形图。范思奇 供图

一天的参观时,夕阳为纪念馆建筑群镀上了一层金色。团队成员们聚集在纪念塔下,交流着各自的感悟。
“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无名烈士,”团队成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孙迅说,“名录墙上还有很多空白,他们牺牲了,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但正是无数个‘他们’,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之路。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必须知道这条路是从哪里来,要明白自己将走向何方。”
 
指导老师齐鑫杰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效果给予了肯定。“思政课不仅应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更应该在这些鲜活的历史现场,”他表示,“今天,同学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深度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带来的思想触动和理论思考,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希望他们能把这份震撼和思考带回去,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图为实践团队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前合影留念。孙迅 供图
                                                                 (通讯员 石玉宁)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