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在线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山管学子三下乡:寻初心走进梁家河,悟使命传扬红色精神

时间:2023-10-05 关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的十九大精神,挖掘、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红色基因,重温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7月2日起,山东管理学院大河星火“赓续黄河红色文脉·赋能工会百年精神”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饮水思源,探寻知青井中的“大学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知青井的故事令实践团队感触颇深,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实践团队走进了书中描绘的梁家河村,探寻知青井中的“大学问”。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在梁家河村口的水坝右侧立有一块大石碑,上书四个醒目的大字:“饮水思源”,其后面就是三间窑洞式石屋——“知青井”。
知青井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任支书时为村民建造的,解决了乡亲们历来吃水难的大问题,标志着梁家河人祖祖辈辈饮用河畔浑水的历史宣告结束。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造的“知青井”依然是梁家河村民的饮用水源,乡亲们也感念于心,立碑“饮水思源”,以示不忘。
 
图为团队成员朱文钰在知青井旁进行知青井事迹讲述。通讯员 赵栎淇 摄
观知青旧居旧址,感知青峥嵘岁月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知青旧居,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知青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旧居中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再现了知青们居住条件的艰苦,也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当年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广大群众打出了饮用水源——知青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志存高远,直面困难的精神。
在知青旧居中,有一间书屋,屋内整洁有序摆放着各式书籍,团队成员走进这方天地,拜读《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书中走进知青峥嵘岁月。实践队员们也树立了克难而进的自信心与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以及“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知青旧居内重温知青生活。通讯员 赵栎淇 摄
走进村史馆,见证翻天覆地之变化
团队成员走进梁家河村史馆,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打开那段尘封的岁月,重温七年知青历史场景。不到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一个小山村梁家河,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生活关”,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信念在一关又一关的磨砺中埋下了种子。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物件,大家仿佛看到了总书记闯过一关又一关,与人民的情谊愈发深厚;深夜烛光常亮,总书记依靠一盏煤油灯读书到天亮;建成铁业社、磨坊、缝纫社、代销店,胸怀天下的总书记始终在为人民办实事;总书记离别梁家河,村民齐齐相送的场景。
村史馆广场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的标语高大瞩目,淳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发自内心的独白,一心想着老百姓,这些都来自梁家河,来自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时刻牵挂。团队成员在村史馆的广场上重温入团誓词,一句句誓词铿锵有力,诠释了团队成员的庄重承诺,回旋在村史馆广场的上空,红色养分取之不尽,红色气息催人奋进。
 
图为梁家河村史馆广场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的高大标语。通讯员 赵栎淇 摄
同行共探梁家河,回顾艰苦奋斗岁月
在3号知青旧居,实践团队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宿迁学院商学院实践团,两队同行,共同探寻总书记的七年青春时光。宿迁学院带队老师薛老师对团队成员从济南远赴延安表示赞赏,她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追寻习总书记的足迹,重温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值得深入探索。”
知青旧居院外,有一口沼气池,这是当年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据采访当地村民得知,这一口沼气池点燃的不仅是一口灶、一盏灯,更点燃了梁家河全村的希望。沼气池旁窑洞外墙的宣传画上写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将团队成员带回到那一段艰苦朴素的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与宿迁学院商学院实践团的合影。 赵栎淇 摄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