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走进了充满神秘与历史韵味的泉港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展览馆,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深入领略泉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深厚的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底蕴。
踏入展览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千帆竞发、万邦来朝的航海盛世。展览馆的序厅以一幅巨大的泉州古港航海图作为开篇,色彩斑斓的线条与细致入微的标注,生动地描绘出泉州港在古代海上交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在解说员的引导下,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首先了解到泉州海洋信仰的起源与发展。从早期渔民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到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海神信仰,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泉港人民对海洋的复杂情感。
海洋信仰展区是整个展览馆的核心之一。在这里,栩栩如生的妈祖神像庄重而慈祥,妈祖信仰作为泉港海洋信仰的重要代表,早已跨越地域界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寄托。解说员详细介绍了妈祖从一位普通的民间女子林默,因救助海难而被尊为海神的传奇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传播,从泉州沿海逐渐扩散到中国沿海各地,乃至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古代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妈祖被视为航海者的保护神,每一艘出海的船只都会供奉妈祖神像,祈求平安归来。除了妈祖,展览馆还展示了其他与海洋相关的信仰神祇,如玄天上帝、通远王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航海活动中,为泉州的航海者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撑。
在海航文化展区,古老的航海工具与航海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巨大的舵盘、精致的船模,以及绘制着密密麻麻航线的航海图,诉说着泉州航海先辈们的勇敢与智慧。据了解,泉州的造船技术在古代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元时期,泉州所造的福船,以其坚固的船体结构、良好的适航性和强大的载货能力,成为当时海上贸易的主要船型。这些福船不仅航行于中国沿海,还远渡重洋,抵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航海图上,一条条蜿蜒曲折的航线,仿佛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
泉港的航海者们凭借着对海洋的熟悉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开辟了多条海上贸易航线,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回了异域的香料、珠宝、药材等奇珍异宝。
随着参观的深入,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还了解到泉港航海文化中的独特习俗。在古代,每次出海前,泉州的渔民和海商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他们会宰杀牲畜,摆上丰盛的祭品,向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精心制作的纸船,寓意着将灾难和厄运带走,保佑船只顺利航行。这些祭海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活动,更是泉州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泉港人民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此外,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还会遵守一系列的规矩和禁忌,如不能在船上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实际上都蕴含着对航海安全的期望。
展览馆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现代手段,让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更加直观地感受泉州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的魅力。在多媒体展示区,一段段精彩的视频资料,生动地呈现了古代泉州港的繁华景象和航海者们的冒险历程。而在场景复原区,仿造的古代码头、商船,以及身着传统服饰的“船员”和“商人”,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泉州港,亲身感受到了当时的热闹与繁忙。
此次参观泉州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展览馆,对于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它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泉港的海洋历史和文化,更让大家感受到了泉港人民勇于探索、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海洋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泉港的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相信在未来,泉港的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结束后,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团队表示,将把此次参观的收获带回去,向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泉港的海洋信仰与海航文化,让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瑰宝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喜爱。
作者: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刘子恒、孙浚桓、王国亮、王洪锐、高烨、尹干、柳禹凡(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老师: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陆国兵、叶善斌、李治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