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民国防教育:现状审视与优化路径——关于丰富改进全民国防教育活动,提升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时间:2025-05-09 阅读:
步入21世纪,社会发展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截然不同的风貌。过往时代,社会竞争规则相对粗放,个人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胆识与机遇,民间流传着“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类说法。而在当今信息时代,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转变为综合能力,唯有具备全方位素养,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高等教育领域的变化同样显著。曾几何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莘莘学子面对高考竞争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投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仅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便突破1100万大关。这一变化既彰显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预示着当代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然而,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有一项教育始终保持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不仅承载着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更引导国民树立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外来侵略的坚定信念,使民众深入了解国家国防法制,并积极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与侧重军事技术发展的军事理论教育不同,国防教育更注重在精神文化层面武装国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思想防线,助力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汲取有益养分,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全民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仍有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过于侧重升学考试科目,国防教育内容被边缘化,往往仅停留在教材阅读层面,缺乏实践体验与深度参与,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二,考评体系尚不完善。现行国防教育考评体系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导致基层单位在国防教育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教育需求。
其三,军地交流渠道不畅。国防研究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与地方民众缺乏有效沟通。同时,国防工作的保密性要求也限制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普及程度。
其四,和平麻痹思想有所抬头。在长期和平环境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干部群众对国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存在麻痹大意倾向。
针对上述问题,为切实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实效性,强化国民家国情怀与强国意识,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聚焦重点问题,强化国防观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战略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强化全民国防观念与忧患意识刻不容缓。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变化,深化国防教育内容,提升国民战略眼光与安全意识。
构建科学考评,完善激励机制:应着力培养国防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将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考评体系,完善奖励制度,对国防教育成效显著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将其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激发各方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
弘扬民族自信,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国防教育引导民众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培育尚武精神,锻造民族品格:大力弘扬崇军尚武文化,普及国防基础知识与军事技能,塑造民族精神气质。尤其要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意志品质与血性担当,以崇军尚武精神铸魂育人。
丰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在传承红色基因、普及国防知识、开展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入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讲好新时代国防故事,展现强军兴军新风貌。
拓展教育阵地,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军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加快革命军事场馆建设步伐。同时,改进基地展陈方式,突出军事特色与实战氛围。
创新教育手段,提升传播效能: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图文、视频、动漫、游戏等多元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网络,推动国防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深化军地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军民学各方协同配合。应明确地方党委、政府与军队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整合军地资源,强化服务保障:军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开放军营、组织宣讲、开展军事实践活动等方面为地方国防教育提供支持,助力地方提升教育质量。
推动上下联动,构建发展格局:加强军地协调联动,指导部队配合地方开展国防主题实践、竞技活动与军事体验等教育项目,积极提供场地、设施等便利条件,努力构建党委领导、军地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国防教育新格局。
作者:袁佳怡 来源: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