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艺术展风采,亲历技艺悟匠心
6月29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界首市东城群海彩陶工作室,展台上一件件彩陶作品如凝固的史诗,在光影中流淌着淮河文化的古韵。非遗传承人卢皆彬老师手持泥坯,以“揉泥如揉岁月,拉坯似拉光阴”的细腻讲解,带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从揉泥、拉坯到塑形的全流程。指尖与泥土的摩挲间,队员们不仅触摸到彩陶“绞胎”“刻画技艺的精妙,更体会到“一坯一火,千锤百炼”背后的坚守——卢老师从小与陶土相伴,让技艺在匠心守护中重焕生机。“泥土会老,人会老,但手艺不能老”,让队员们深刻感悟: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脉血脉的赓续。

卢老师手把手指导队员 韩蕴摄
苗湖书会探发展,共话文化振兴路
6月30日,恰逢苗湖书会40周年庆典,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人头攒动,弦歌阵阵。这场承载着皖北乡土记忆的书会,曾是民间艺人走村串户的“谋生饭碗”,如今已成为勾勒乡村文化图景的“精神画笔”。实践团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结合,与说书老艺人、村民、文化工作者深度对话,梳理出书会的转型轨迹:从早年“说唱养家”的生存必需,到如今“以书会友”的文化盛宴,它见证了乡村精神生活的升级。但老艺人们也坦言,快节奏时代下,年轻听众流失、新人断层等问题仍在考验传承。这场乡音里的坚守,让队员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乡村文化振兴,需让非遗从“怀旧符号”变为“生活日常”。
团队成员进行调查 康鑫阔摄
竹编技艺寻新机,返乡青年展新思
7月1日上午,竹编工作室里竹影婆娑,非遗传承人王银老师指尖翻飞,青竹丝在她手中幻化为兼具实用与美学的器皿。“竹编不是老物件,是能走进现代生活的‘环保艺术’”,她向队员们展示着从农家筛子到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的转型之路,讲述着竹编如何突破“农用工具”的边界,成为承载生活美学的载体。
随后,王银老师的传人——一位返乡大学生,带着半自动化量产策划书与机械设备模型向团队分享创新实践。从竹材预处理的标准化难题到量产与匠心的平衡,青年学子用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开辟新路。这场“老手艺+新思维”的碰撞,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不止于守护,更在于让古老技艺与青春创意共生共长。
团队成员了解半自动生产策划书 庄寒冰摄
剪纸艺术赏精妙,文化馆中拓认知
7月1日下午,界首剪纸传承人刘广军的工作室里,一幅幅剪纸作品如无声的诗: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民俗故事跃然纸上。队员们在他的指导下执剪体验,感受“纸上生花”的精妙——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虚实相生的剪裁中,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敬畏。刘广军坦言,剪纸传承离不开“扎根青春”:政府在多所学校开设剪纸社团,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近传统,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团队成员体验剪纸技艺 康鑫阔摄
随后,实践团与界首市文化馆馆长王海涛深入交流。结合前期200余份问卷调查与实践感悟,队员们更深刻理解非遗传承的复杂性。王海涛介绍,当地政府正以“政策护航+数字赋能”助力传承:通过统计文化馆新媒体宣传数据优化传播策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参与感,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搭建实践平台,新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更将为非遗提供长久展示阵地。政企协同的合力,让文化传承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团队成员与王馆长交流 康鑫阔摄
薪火相传启新程,青春力量写答卷
数日实践中,队员们既见证了非遗传承的困境: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返乡意愿不足,回收的 200 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63%当地居民认为界首非遗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人不足问题;也看到了破局的希望:家族传承延续技艺血脉,半自动化生产平衡匠心与效率,校园社团培育新生力量,政府政策筑牢发展根基。传承人与政府的携手,青年与传统的对话,让界首非遗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从彩陶工坊到苗湖书会,从竹编工作室到剪纸课堂,安徽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思考探索传承路径。这场非遗之旅,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当年轻力量遇见千年文脉,当现代思维碰撞古老技艺,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焕发活力的“活态文化”。青春执笔,文脉为墨,界首非遗的传承答卷,正被一代代青年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