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姚心滢)当热播剧《六姊妹》的取景地成为文旅新地标,当千年非遗技艺遇见青春力量,安徽理工大学“非遗数字青链突击队”踏上探寻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征程。7月初,团队深入淮南市九龙岗民国小镇、寿县古城等地,通过走访文旅部门、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传统工艺,系统调研影视IP对在地经济的带动效应,探索数字技术激活寿州香草、寿州窑、淮南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路径。
影视热力激活文旅基因 九龙岗民国小镇的何家老宅门前,手持《六姊妹》剧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团队成员实地记录下取景地游客量显著攀升的现象,剧中“淮上码头”等场景已成为热门打卡点。“电视剧带火了整个片区!”当地茶馆老板指着座无虚席的院落感慨。淮南市文旅部门透露,正将剧中出现的香囊、烙画等非遗道具转化为旅游商品,打造“跟着《六姊妹》游淮南”主题线路。团队同步考察八公山、楚文化博物馆等区域资源,为文旅联动提供青年视角。
非遗匠心在青春对话中闪光 针线间的千年馨香:寿州香草非遗工坊内,传承人李芬芬捏起一束风干香草轻嗅:“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味道。”她指导队员缝制香包时强调针脚必须细密均匀。面对年轻传承断层的困境,团队现场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计划运用数字技术开发非遗课程。“希望香草的芬芳飘得更远!”李芬芬轻抚着新挂上的牌匾感叹。
图为寿州香草非遗传承人指导成员制作香包。刘小雨 供图
窑火不熄的技艺传承:凤鸣陶瓷公司中,省级传承人宗汪洋掌心托着湿润陶泥,转盘飞旋间一只陶碗逐渐成型。“拉坯是心手合一的功夫。”他坦言现代快节奏生活使年轻人难耐漫长学艺期,而稀缺原料紫金土的获取压力更让传承雪上加霜。虽然引入智能设备辅助控温,他仍坚持手作釉料配方:“机器的精准代替不了手艺的温度。”
图为寿州窑非遗传承人向成员介绍作品。孙佳乐 供图
火笔烙刻的时代新生:“下笔要稳,温度是烙画的灵魂。”淮南烙画大师郑红伟在椴木板上勾出《六姊妹》剧中同款山水纹样。作为剧组特邀顾问,他不仅提供道具技术支持,更亲自指导主演烙画动作。“剧集让更多人看见这门手艺。”他展示着融入现代元素的烙画文创,计划通过数字化传播吸引年轻群体。
图为成员观摩并学习淮南烙画技艺。张鑫豪 供图
数字青链编织非遗振兴图景 在寿县古城经营农家乐的陈老板,指着印有寿州窑纹样的餐具介绍:“游客最爱点这套《六姊妹》同款餐具。”团队成员观察到,影视热播使非遗关联商户客流量大幅提升。基于调研成果,团队提出构建“影视引流-非遗活化-乡村受益”融合模式,并聚焦三大数字化方案:建立濒危纹样数据库、开发虚拟体验程序、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
图为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姚心滢 供图
“科技要为传承插上翅膀,而非取代匠心。”队长姚心滢在烙画工作室展示数字方案时表示。目前团队已与传承人工坊开展合作,其设计的香草纹样正应用于《六姊妹》联名产品。淮南市文旅部门对此充分肯定:“高校团队的创新视角,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