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绿色农耕困局中的屏南答卷:“绿脉”实践队探寻突围密码

时间:2025-07-26     阅读: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屏南县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旅游城镇,依托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
  
  六月末旬,福建农林大学赴宁德市屏南县生态农业“绿脉振兴”实践队为探明福建屏南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走访各村。通过实地考察,并和新农人访谈。团队在与生产一线深度交流后,了解到了农民的需求和种植时的困难。
  
  6月29日,实践队在四坪村约访了新农人潘国老,队员们纷纷提问,向其讨教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解和看法。作为种植200亩耕地的大农户,潘国老在几十年的劳作里不断探索,学习新思想、新技术。他认为,农业是一项扎根在大地上的事业,应当追寻自然,遵求自古就有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境界。
  
  于是,本就忧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潘国老与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一拍两合,将自己的产业都用于生态农业实验。他认为,这与古时农法里利用自然规律,要求干净的水源,土壤,阳光理念高度契合,“堆肥、种养结合都是自古就有的,这生态农业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现在的人缺乏生态食物教育,渐渐忘却了自然的味道。所以我们农民更需要去保留食物的风味,追求饮食健康,谨记病从口入。”
  
  但为了建设共生共容,互惠互利的生态体系,不打化肥,不用农药、除草剂,让人工成本增加的同时,产量也有所下降。而且以此提高的价格也使销路变窄,本就销售困难的农产品现在更没有人订购。这似乎是生态农业与生俱来的挑战,潘国老和一众农户都为此感到棘手。
  
  图1:新农人潘国老接受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采访
  
  6月30日,经潘国老的介绍,实践队来到其合伙人潘国毅家中进行访谈。团队了解到用购买的鸡鸭粪发酵的有机肥比寻常的复合肥效果更好的同时,先进的种植技术还是有所缺乏。讲述农场发展的潘国义面露难色,“我们现在种的地目前有一部分在改种果树和蔬菜,现在加上生态农业,难以顾及两头。”资产金,人力的不足,加上订单稀少,他想要学习新技术代替人工管理。值得庆幸的是,政府补贴与农业保险为农民提供了尝试和犯错的机会。但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真正繁荣,仍需各方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付出。
  
  图2:新农人潘国毅与实践队合影
  
  潘国老也提到:“中国传统膳食理念倡导‘五谷为主,五果为辅’,强调通过丰富多元的食物摄取维持健康。”这一理念在当代营养学视角下,依然展现出深刻的智慧与前瞻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虽然粮食蔬果产量显著提升,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食物原有的风味与品质。标准化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产品失去了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带来了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及农药残留、社会普遍不信任农产品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农业的价值愈发凸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不仅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更注重通过参与式种植等方式,让民众重新建立与食物的情感联结,感受食物本真的风味。这种寓教于食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食物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正如我们不能因化肥农药带来的短期增产效益,而忽视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破坏,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进行考量。
  
  作为新时代农科学子,"绿脉振兴"实践队所学以专业回应时代需求,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深入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农业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承载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追求,是连接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纽带。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立志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3:实践队在种植一线观察学习
  
  图片:赴宁德市屏南县生态农业“绿脉振兴”实践队提供
  作者:唐苏琳、周正鑫、郑朴之、郑莹莹、林兰力、孙娜、孙浩文
作者:唐苏琳、周正鑫、郑朴之、郑莹莹、林兰力、孙娜、孙浩文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