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黔南非遗文化的深层脉络,以青春力量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近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黔南非遗传承小组”的八名同学——马花、李子曦、陈昊南、赵嘉秀、师号阳、舒畅、尹宁航,奔赴黔南地区,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沿着非遗传承轨迹,深入贵州民族博物馆、黔南州博物馆,聚焦黔南非遗拼花等技艺,沉浸式解码文化基因,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传承担当。
7月7日,团队怀揣对民族文化交融的好奇启程,首站抵达贵州民族博物馆。踏入馆内,布依族织锦、苗族银饰、水族古籍有序陈列,复原民俗场景里,“先民”围坐火塘,蜡染布随竹架摆动,纺车咿呀似在耳畔。讲解员从生产工具讲到婚恋习俗,布依族的生活智慧、苗族的自然敬畏、水族的文化传承,在讲解中化作立体认知,为同学们解锁黔南非遗拼花的文化背景,埋下探索伏笔。
7月9日-12日,团队走进都匀市黔南州博物馆,聚焦当地非遗拼花(古称“堆绫”“贴花”,俗称“摞花”)。这门可追溯至唐代“布帛贴画”,在明清鼎盛、为黔南苗、布依等族女性必备“女红”的技艺,经岁月沉淀,形成独特艺术体系。专题展厅里,拼花作品题材丰富:自然意象类,“蝴蝶纹”藏生命繁衍密码,“八角花纹”隐太阳崇拜;神话图腾类,“鱼纹”“龙纹”借几何线条与配色,传递迁徙传说;生活场景类,“耕种纹”“对歌纹”以写实记录生产生活。讲解员指着《百鸟朝凤》长卷介绍“花随形走,形随意变”的诀窍,同学们围看“锁边拼”“重叠拼”演示,触摸布面针脚,选料、配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是匠人无数次练习的坚守。”大家在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展品里,读懂拼花承载的民族记忆与家族传承。
7月13日-14日,团队虽未深入丹寨蜡染,但在黔南州博物馆对拼花的探究已足够深刻。从纹样体系看,拼花扎根自然崇拜、图腾信仰,“万字纹”既含吉祥寓意,又藏迁徙记忆,是民族文化密码;从技艺传承看,明清时当地女性凭此传家族故事,如今融入现代设计,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同学们在观察、交流中,明晰拼花作为文化载体,连接着民族过去与现在。
“拼花是民族文化基因密码,要通过校园分享,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此次“三下乡”,陕服学子以脚步丈量非遗土地,在黔南非遗拼花的纹样、技艺里,触摸民族文化肌理,更扛起传承担当——未来,他们将以青春之姿,让拼花等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彩,让文化根脉在青年接力中永续传承。
团队名称:黔南非遗传承小组
活动地点:贵州省都匀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学生负责人姓名:马花
团队成员:李子曦、陈号南、师号阳、赵嘉秀、舒畅、尹宁航
指导教师:赵丽娜、白巧燕
带队教师: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