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与扎实推进“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2025年7月25日到8月7日,西北大学“智行常州”实践团赴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科技创新强国专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推动前沿科技知识与创新资源下沉基层,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与坚实支撑。
武进区地处常州市南部,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濒临太湖与滆湖两大苏南淡水湖。全区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8镇、2街道,并拥有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和嘉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要功能板块。全区现有135个行政村和99个社区,户籍人口约101万,常住人口近173万。
2024年,武进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前三,投资潜力居全国首位。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开区”双引擎驱动的创新格局,以及覆盖百村社区、百万人口的现实场景,武进不仅综合实力领先,更具备承载高端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实践落地的深厚基础——成为科技服务“三下乡”、让创新扎根基层、助力强国战略实施的理想之地。

图为“智行常州”实践团在参观企业。王静怡供图
7月28日到7月31日,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敬意,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追寻人文精神源流的旅程。依次走访了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盛宣怀故居与青果巷,一路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文明脉动。
行程始于常州博物馆,千年文脉在器物与图卷间徐徐展开,龙城沧桑尽收眼底;武进博物馆则以一方水土的独特叙事,让我们沉浸于地域文化的深厚魅力。随后,瞿秋白纪念馆与张太雷纪念馆将我们带入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跨越时空仍铿锵有力的信仰宣言。先烈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之光,为每一位青年学子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走进盛宣怀故居,实践团仿佛触摸到近代实业先驱“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担当,其实业报国的志向引人深思。最后漫步于青果巷,粉墙黛瓦之间,江南风韵与书香文气交织流淌,常州作为“千载读书地”的文化底蕴,在此刻变得可触可感。
这几日,不仅走过了一段人文之旅,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传承。
图为盛怀宣故居图片。王静怡供图
8月1日至8月7日,实践团走进常州武进,深入创新一线,开展以“科技强国·产业筑基”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科技强国的根基,在于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创新突破的活力,源于一线实践的深厚土壤。实践团先后走访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工研荟产业园、江苏久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恒立液压以及蓝湾国际人才公寓,系统考察武进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扎实成效。
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成员切身感受到国家级战略平台的集聚效应与政策优势,这里不仅是高端产业交汇地,更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走进常州工研荟产业园,团队深入了解“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如何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初创企业孵化;在江苏久创电气和恒立液压等专精特新企业现场,大家近距离领略到科技企业攻坚“卡脖子”难题、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硬核实力与创新担当。
此外,龙城实验室的前沿科研布局、中以常州创新园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及蓝湾国际人才公寓所体现的“人才第一”服务理念,共同构筑起武进“产才融合”的良好生态,彰显其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决心与深厚底蕴。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实践团不仅触摸到武进强劲的“产业脉搏”,也更加理解科技强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这片热土正以坚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氛围和开放的人才环境,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武进力量”。

图为“智行常州”实践团倾听讲解。王静怡供图
走进城西回民村,感受民族风貌与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探访“溪边咖啡”,体验乡村空间更新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步入“南庄时光”,体会传统文化与社区复兴协同并进的实践路径。
从花木产业的持续升级,到文旅融合的聚人气、促发展;从特色乡村的宜居建设,到小微空间的创新运营——武进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基础、文化为内核、创新为动力,正逐步绘制出一幅兼具乡土气息与现代视野的振兴图景。其探索与实践,为科技强国战略在乡村层面的落实提供了可借鉴的“武进经验”。

图为实践团活动结束时的合影。王静怡供图
古老的文明、红色的血脉与先贤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交汇,沉淀为常州深沉的文化底气与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要理解这里的创新为何活跃、强国根基何以坚实,就必须读懂它深厚的文化源流与现实实践。本次调研充分表明,武进正以高水平、体系化、开放式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强国战略贡献出一个鲜活可鉴的“区域样本”,也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范本与实践启示。
通讯员 王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