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以“活化红色记忆、赋能地方发展”为核心,依托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在保护遗址真实性的前提下,打造“可看、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产业生态,实现历史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二、分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一)兰州:“红色枢纽+特色农业+城市文旅”融合
1. 依托资源: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抗战物资转运枢纽”历史定位为核心,联动周边兰州百合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资源。
2. 具体举措:
◦ 打造“红色转运线”主题文旅路线:串联八路军办事处、百合种植基地,设计“重走抗战物资路”体验项目,游客可模拟抗战时期物资分装流程,再前往基地参与百合采摘、加工体验,购买“红色文创+百合产品”组合礼盒(如印有抗战标语的百合花茶包装)。
◦ 活化城市文旅场景:在办事处周边街区打造“抗战记忆步行街”,引入兰州牛肉面非遗小店、文创手作工坊(如制作八路军臂章样式的饰品),夜间推出“烽火兰州”主题灯光秀,播放抗战历史片段,吸引市民与游客停留消费。
(二)西安:“红色通讯+军工科技+研学教育”融合
1. 依托资源:以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发报机里的民族呐喊”历史符号为核心,结合当地军工产业园“抗战工业救国”传承基础。
2. 具体举措:
◦ 打造“科技强国”研学基地:联合军工产业园推出“从战地通讯到现代科技”研学课程,学生在办事处体验模拟发报,再前往产业园参观军工科技成果(如抗战时期武器模型与现代装备对比展),开展“军工少年”动手实践活动(如组装简易通讯设备模型)。
◦ 开发“红色科技”文创产品:提取发报机、军工元素,设计科技类文创(如复古发报机造型的充电宝、印有抗战工业标语的笔记本电脑贴纸),在办事处纪念馆商店与产业园展厅同步售卖,形成“参观-体验-消费”闭环。
(三)哈尔滨:“罪证遗址+文旅警示+城市记忆”融合
1. 依托资源: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历史警示”功能为核心,聚焦“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
2. 具体举措:
◦ 打造“和平教育+文旅反思”业态:在陈列馆周边规划“和平主题街区”,引入和平主题书店(售卖抗战历史书籍、和平主题绘本)、警示性文创商店(如印有“珍爱和平”标语的纪念徽章、历史题材纪录片DVD),禁止过度商业化,避免娱乐化业态,保持严肃氛围。
◦ 联动城市记忆产业: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景点联动,推出“历史警示+城市风情”联票,游客参观陈列馆后,可在中央大街的“抗战历史文化墙”打卡,购买融合哈尔滨俄式风情与抗战元素的文创(如俄式套娃印有抗战英雄事迹),强化“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体验感。
(四)鲁西南(菏泽、高唐):“战役遗址+乡村振兴+农旅体验”融合
1. 依托资源:以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高唐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军民同心抗战”历史为核心,结合鲁西南地区农业基础(如粮食种植、特色果蔬)。
2. 具体举措:
◦ 发展“红色乡村”农旅融合项目:在战役遗址周边村庄打造“抗战军民村”,还原抗战时期军民共耕、共织场景,游客可参与“最后一粒米做军粮”农耕体验(种植、收割本地粮食作物)、手工制作红军草鞋等活动,入住“农家红色民宿”(民宿内布置抗战时期农具、老照片),食用“抗战忆苦餐”(如杂粮饭、野菜汤),带动村民增收。
◦ 打造“红色农产”品牌:将当地农产品(如高唐小米、菏泽苹果)与抗战历史结合,推出“英雄粮”“胜利果”等品牌,包装上印有琉璃寺战斗、鲁西南战役简短历史故事,通过纪念馆线下展厅、电商平台(如抖音“红色助农”直播)销售,标注部分收益用于遗址维护,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
(五)本溪、白山:“抗联遗址+林海生态+研学体验”融合
1. 依托资源:以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白山杨靖宇英雄事迹为核心,结合两地“林海雪原”生态资源。
2. 具体举措:
◦ 开发“抗联精神+生态研学”路线:在冬季推出“重走抗联路”林海徒步项目,游客身着简易抗联服装,沿抗联密营路线徒步,体验“地窨子”住宿、雪地生存技能(如搭建简易庇护所),参观陈列馆后,前往周边林场参与“生态护林”志愿活动,形成“红色教育+生态保护”双重体验。
◦ 联动冰雪产业:结合东北冰雪旅游热潮,在遗址周边打造“抗联冰雪主题园”,设置“靖宇精神”冰雕群、雪地模拟战斗体验区(非暴力对抗,侧重战术配合),与长白山、本溪关门山等景区联动,推出“冰雪观光+红色研学”联程产品,吸引家庭、学生群体。
三、通用保障措施
1. 强化遗址保护底线:所有产业项目需经过文物部门审批,确保不破坏遗址本体与历史环境风貌,在遗址核心区禁止商业开发,产业业态集中在周边辐射区(建议距离遗址500米以外)。
2. 推动“政校企”协同:联合地方政府、抗战纪念馆、高校(如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高校提供产业调研、文创设计、研学课程开发等智力支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如对红色文创企业减免税收、对研学基地给予补贴),纪念馆提供历史素材与品牌授权。
3. 打造年轻化传播矩阵: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邀请“红色文旅博主”体验产业项目,拍摄“打卡抗战遗址+体验特色产业”短视频(如“在兰州打包‘抗战物资’百合礼盒”“在鲁西南村庄学做红军草鞋”);开发“抗战遗址产业地图”小程序,标注各遗址周边产业项目、预约方式、特色产品购买链接,提升产业曝光度。
4. 培育本土人才队伍:针对遗址周边村民、商户开展培训,内容包括抗战历史知识(确保讲解准确)、服务礼仪(提升游客体验)、文创产品制作(如手工编织、农产品包装设计),鼓励本土居民参与产业经营,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