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三下乡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暑期“三下乡” | 兰州交通大学“洮水驿路,兴陇八里”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临洮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11-24     阅读:
    来源: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洮水驿路,兴陇八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七月流金,阳光慷慨地泼洒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洮水驿路,兴陇八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怀揣着炽热的求知渴望,于7月11日踏入了此行目的地——临洮县八里铺镇水渠村。在接下来的数日里,实践团成员们化身振兴路上的“探路者”,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访谈叩问发展脉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一段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的沉浸式实践。
  
  静卧于一片绿意葱茏之中的水渠村,以其整洁的村容、齐整的屋舍和田间地头酝酿着的蓬勃生机,迎接着学子们的到来。在村委会的深度对话中,村干部如数家珍,描绘了村庄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擘画的“产业兴村”蓝图:根基稳固的特色种植业、延伸价值的农产品加工链条、崭露头角的生态文旅融合以及为山乡好物架起云桥的乡村电商。这些产业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构成了水渠村发展的坚实脊梁。而深入巷陌田间的促膝访谈,让成员们从乡亲们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鲜活声音里,真切感受到了这幅产业蓝图如何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实践的脚步并未止于水渠。次日晨光初绽,天边还染着一层淡淡的橘粉,实践团便踏着微凉的晨风奔赴八里铺镇文化广场。远远望去,广场上已是一片热闹景象:震天的锣鼓声从红绸搭建的舞台两侧迸发,敲得人心头阵阵发烫;数十条火红的绸带在晨风中飞扬,如同跳动的火焰;农妇们身着靛蓝布衫,腰间系着绣花围裙,迈着矫健的步伐甩动腰鼓,鼓点与脚步整齐划一,脸上的汗珠在晨光下闪着晶莹的光;一旁教师队伍的舞步铿锵有力,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抬手都透着蓬勃朝气;藏格拉民族团队则围坐成圈,悠扬的和声随着风飘向远方,藏语歌词里满是对生活的赞颂。这些声音与身影交织在一起,共同织就了一幅黄土地上最鲜活、最生机勃勃的文化图景。颁奖仪式上,获奖队员那双布满裂口、沾着泥土的双手接过证书时微微颤抖,而脸上绽放的笑容却比阳光还要灿烂;手工艺集市里,剪纸、泥塑、刺绣等摊位前挤满了游人,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中,无不述说着乡土文化的自信与活力。暮色渐浓,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回味着藏舞传承人那句“长袖舞的弧度是雪山轮廓”的箴言,指尖仿佛还残留着红绸的温度,心中则反复思考着文化传承如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那些深植于黄土地的舞步,踏响振兴征程的同一个节拍。
  带着对文化与产业关系的深入思考,实践团第三日再次深入田埂,将目光聚焦于水渠村的特色农田分配模式。此时的田间已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玉米秆挺拔粗壮,翠绿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正处于拔节生长的关键期;旁边的蔬菜大棚里,黄瓜垂落、番茄泛红,浓郁的蔬果香气扑面而来。农户们蹲在田埂上,一边轻抚着饱满的玉米穗,一边向实践团成员分享着“心里踏实得很”的喜悦:“以前自己种地,技术跟不上,收成看天吃饭,卖菜还得跑老远。现在有了合作社,不仅派技术员手把手教,还帮着找销路,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这日子能不踏实吗?”项目负责人则拿着平板电脑,用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图表展示了模式推行的显著成效:农田利用率较之前提升了35%,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种植成本显著下降20%,而统一的产销体系让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更令人期待的是,合作社正在推进更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即将引入的智能灌溉设备和土壤监测仪器已在运输途中,与高校农业学院的合作愿景也在洽谈中——这一切都预示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不仅要长出沉甸甸的庄稼,更要长出充满智慧的现代农业,长出村民们更红火、更有奔头的好日子。
  
  实践尾声,一场村史馆的溯源之旅与微字画工坊的探访,为此次乡村实践增添了历史的厚度与传统技艺的灵光。推开村史馆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倒流:墙角立着的犁铧早已褪去光泽,犁尖的磨损记录着昔日耕作的艰辛;玻璃展柜里,泛黄的账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村里曾经的困顿与挣扎;墙上的老照片从黑白到彩色,清晰勾勒出八里铺镇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泥泞路到水泥路的奋斗轨迹,无声地诉说着水渠村村民从贫困走向振兴的艰辛历程。而在不远处的微字画艺术工坊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们端坐桌前,手持细如发丝的画笔,在指甲盖大小的象牙板上凝神创作,一笔一划间,将《兰亭序》的飘逸风骨、敦煌飞天的灵动神韵镌刻于这方寸微观世界。这门曾濒临失传、承载着村民对传统文化深深眷恋的技艺,如今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重焕新生,精美的作品不仅走进了城市展馆,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转化为照亮现实的“指尖经济”,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数日的实践,让水渠村的阡陌田畴、飞扬红绸、作物清香、专注身影,深深烙印在实践团成员的脑海。这绝非一次浮光掠影的走访,而是一次真正俯下身来,贴近中国乡村坚韧心跳与蓬勃脉动的沉浸体验。历史无声却厚重,微艺至巧而情深。自动化学院学子们在这片陇中厚土上,用调研触摸乡村脉搏,以青春之智与青春之力,为水渠村的振兴画卷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坚实注脚,也将把这份对乡土中国的深刻体悟,化为未来前行路上的宝贵财富。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