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杨宸宇老师的带领以及肖浏骏副教授的理论指导下,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走进溧水区向阳村,面向村民们开展了一场生态文明环保宣讲和垃圾分类科普宣讲,同时实践团走进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研。本次活动是一次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来到向阳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老人们开展了一场活泼生动的环保宣讲。首先向老人们展示了“共享绿色家园,共享生态文明”的生态环保主题海报,从主张节水护水,到垃圾分类,再到清洁能源,三方面向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化村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进行海报宣讲

图为实践团进行PPT宣讲
海报宣讲与PPT讲解环节结束后,实践团将精心设计制作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送到了老人们手中并进行了讲解。随后,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下,实践团又为到场的每一位老人分发了贴心实用的生活物品,让老人们在学习环保知识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图为实践团给老人分发生活用品

图为老人们拿着实践团制作的指导手册
实践团成员又为老人们开展主题为“绿动向阳,分类美好”的垃圾分类主题宣讲。宣讲中,实践团结合向阳村实际,深入阐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针对垃圾分类的具体类别,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区分标准与处理方式,帮助村民明晰分类边界;推动分类落地,实践团提出 “两次四分法”“村组互助”“志愿者带动” 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活动最后,实践团再次呼吁村民,唯有家家行动、人人践行,才能将 “绿动向阳,分类美好” 的口号转化为生动实践,让向阳村的山更青、水更绿,人居环境更优美。

图为宣讲现场
宣讲结束后,实践团跟随着村委会负责人的脚步,前往村民家中开展入户问卷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不少老人主动提及,如今向阳村的环境较以往已有了明显改善。村里设置了专门的垃圾投放点,过去垃圾随意丢弃、无序堆积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实践团了解到,村中老人大多已不再亲自耕种,而是将土地出租以获取收益;肥料使用上,虽有畜禽粪便经堆肥处理后与化肥混合施用的情况,但整体仍以化肥为主;水稻种植则延续传统模式,插秧、收割等环节多依赖人工,机械化水平较低。对于机械化耕作,多数村民认为其成本高于人工,且不如人工操作灵活便利,目前仅有少数农户通过合作形式采用机械化生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民家中调研
调研行至最后一家,实践团来到了一对老人家中。彼时老两口正在用餐,却依旧放下碗筷,耐心配合完成了采访。当实践团结束调研准备道别时,奶奶特意起身切了甜瓜,给成员们解暑。这份突如其来的招待,没有刻意的寒暄,却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了向阳村村民骨子里的真诚与热络,也让这场调研之行在温暖的互动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村民奶奶给实践团切甜瓜

图(后排左三)为实践团指导老师 杨宸宇
图(后排右二)为向阳村主任 邓杰
此次向阳村之行,不仅是 “禾” 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一次深入传播,更是一场与乡村实际的深度对话。从环保宣讲,到入户调研,实践团既见证了向阳村在垃圾治理等方面的显著进步,也捕捉到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中待解的课题。未来,团队将携调研成果与村民期盼,探索贴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路径,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落地生根,助力乡村画卷在共建共享中更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