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实践团举行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7月5日,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师长的关心指导下,团队成员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梳理已有经验,共绘实践蓝图。

师长嘱托:筑牢安全底线,明确价值导向
团队指导老师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给团队送上殷殷嘱托。
王一成老师围绕安全、态度、纪律三个关键词,提醒团队成员安全是底线,依托指导老师-团队负责人-部长、分队负责人暑期在线保障机制,一要注意人身安全,特别是谨防中暑;二要把牢意识形态红线,特别是不传谣、不信谣,注意信息安全。态度是关键,拒绝短平快的过度功利化,提高站位、打开格局,发扬教育家精神,以哲学启蒙教育为抓手,追求服务对象与团队成员的双向赋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纪律是保障,他提醒团队成员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团队动态安排,促进团队与成员的一体化发展。
董筱文老师提醒团队坚守“启智润心、学以成人”的初心使命,在凝练哲思主题、深化品牌、拓展形式、促进共建等方面给出详细的思路启发,希望团队成员紧扣哲学专业优势特点,做精特色、久久为功。她鼓励团队成员运用学科所长,回应共青团关心的主题、话题;继续开发哲思课程,擦亮团队特色品牌;与稳定合作的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联动其他高校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开展特色沙龙活动;整合和运用好团队新媒体、元宇宙相关特色资源,健全团队外宣机制;通过经典阅读、思辨讨论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学术能力,“走得远也要钻得深”,在学术研究方面继续花心思、下功夫。
陶卉老师寄语团队成员活化运用专业知识、深入体会实践感悟,在知行合一中行稳致远;张凯丽老师就通讯稿写作做出细致提醒,并建议在公众号运营方面拓宽思路、加强创新,记录成员成长历程、特色品牌课程、实践调研经历、内外优势资源。
明晰主线:部署实践任务
以哲学实践品格为魂,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现、记录与塑造真善美,回应社会急难愁盼的话题,给出解决问题的真办法、真方案;
以哲学启蒙教育为桥,连接家校社多元主体,通过柏拉图式对话教学、绘本情景剧编排、行走的哲思课等特色方式方法,开发课程群与活动库,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中、“儿童友好型”社区打造的进程中,播撒哲思启蒙的种子,浇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绚丽之花。
以哲学塑人导向为基,在基层调研、志愿活动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综合能力;在读书研讨会、哲思沙龙活动中陶冶性情、全面发展;在“哲学+”温暖的大家庭中收获友谊,具象化感知“幸福”“成长”等抽象范畴的现实意蕴。
成一涵同学用三个“以”字起头,带领团队成员擘画暑期活动目标蓝图。在此基础上,他和各分队、各部门一起讨论暑期安排细节,给出细致贴心的提醒。

图为成一涵同学在进行实践安排。徐煦供图。
技能赋能:保障宣传成效
“除了实践好、活动好,新闻宣传也同样重要。”苟鑫鑫、王晓沁、刘明生三位同学以“做哲思路上的新闻有心人”为主题,结合自身经验,从不同角度展开分享。苟鑫鑫同学从素材挖掘、选题确定、语言雕琢、审稿流程、外投技巧等方面,详细讲解新闻稿的写作注意事项;分享了一张合格配图的“诞生”过程;刘明生和大家分享他在视频拍摄与剪辑、创作方面的经验巧思,为团队宣传创意提供建议;“宣传质量的高低与实践活动的用心程度脱不了干系,要想宣传好,根本上还要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千万不能流入形式主义的桎梏。”王晓沁结合案例故事,畅谈对于宣传初衷的理解。

图为苟鑫鑫同学在进行技能培训。徐煦供图。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结合团队特色,组织读书交流、趣味游戏等体心结合的团建活动,正式吹响实践号角。出征仪式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定主题、明方向、做指引。实践团全体成员将秉持“知行合一”的信念,以青春之我投身火热实践,在服务中锤炼本领,在学习中沉淀智慧,让哲思的火花在行动中迸发,让精神的力量在传承中升华。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徐煦供图。
通讯员:徐煦、乔丹琳
一审:王晓沁 苟鑫鑫 成一涵
二审:刘红
三审:王一成 董筱文 张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