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7月14日至16日,由1名带队老师和10名大学生组成的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红心筑梦”实践队于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开展双凤舞非遗文化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为岭南特色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地观摩: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嚓咚,嚓咚,嚓嚓咚!”清晨的鼓声唤醒杜步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等资料,队员们系统了解到双凤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作为阳山县传统民俗舞蹈,双凤舞已有150余年历史,其表演以模仿凤凰展翅、盘旋、嬉戏等动作为主,配以独特的锣鼓、镲、铜锣节奏和色彩绚丽的服饰,寓意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在随后的观摩环节中,传承人精湛的舞技、灵动的身姿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一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队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还亲身体验双凤舞的基本动作和道具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深入调研:探索传承创新路径
为深入了解双凤舞的传承现状,“红心筑梦”实践队开展系统的调研工作。队员们走访当地村落,对传承人、文化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杜步镇的‘双凤舞’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现在村里大约有20余人学习这项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队员谈到。这项始于明朝的民间文化,每逢元宵、婚庆时仍会在粤北山乡翻飞起舞。“1983年,村民自发筹买锣鼓等乐器,用竹子和布料手工制作双凤道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们还在教孩子们编织双凤手工。”双凤舞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一直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专项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式,为这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杜步镇文化站站长曾柏骥向实践队介绍:“我们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目前双凤舞的传承主要依托本地中老年群体。”作为阳山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凤舞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参与培训的学徒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传承双凤舞这一特色非遗项目,生动展现阳山的地域文化魅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系统学习,学员们不仅了解到双凤舞的基本技艺,更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传承热情得到显著提升。
青春赋能:赓续非遗时代意义
通过三日的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亲身体验,队员们不仅梳理这一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更以青年视角创新传播方式,运用调研报告、短视频等方式助力扩大双凤舞的影响力,既深化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加深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精神根基。
实践队充分发挥高校与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政府引导-高校赋能-村民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助力,推动形成非遗活态传承的良性生态。这种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展现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为岭南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红心筑梦”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在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