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潍坊理工学院致知书院开展 “蒙山铸魂·沂水承志”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7     阅读:

  三下乡|潍坊理工学院致知书院开展

  “蒙山铸魂·沂水承志”社会实践活动

  6月25日-7月6日潍坊理工学院致知书院红源沂蒙·青衿力行实践队前往临沂市,开展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题的“蒙山铸魂·沂水承志”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探访 - 传承 - 延续”为主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助力红色基因传承。

  沂蒙山区作为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时代浪潮中,红色故事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亲历烽火岁月的老兵,记忆随时间流逝渐趋模糊;传统红色教育模式,难以契合信息多元时代青少年的认知需求;红色资源的代际传递,急需注入年轻活力,搭建更具吸引力的传承桥梁。在此背景下,红源沂蒙·青衿力行实践队的成员们以青春之名,主动扛起传承使命,让沂蒙精神跨越高山与岁月,在新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

  一、红色基地探访:与历史对话,采撷精神火种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临沂市博物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珍贵记忆。在沂蒙革命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一支步枪枪管仍留着战斗的划痕,泛黄的战地日记上字迹因岁月晕染略显模糊,讲解员指着墙上 “孟良崮战役形势图”,将 70 多年前那场 “小米加步枪” 的胜利传奇娓娓道来,队员们俯身凝视的目光里,映着烽火岁月的壮阔与悲壮。

  临沂市博物馆的文献库房内,1943 年的《大众日报》合订本,报纸边缘已脆如枯叶,却在“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报道中,让人触摸到革命年代的温情与坚韧。而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分组伫立墓碑前,有的用拓片记录碑文斑驳的字迹,有的对照史料绘制战斗路线草图,试图还原 “临沂突围战” 中战士们依托山地掩护冲锋的细节 —— 当指尖抚过墓碑上“19 岁”的刻字时,年轻的心跳与七十多年前的青春热血仿佛在此刻共振。

  图1为成员们了解革命路线

  图2为成员参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

  图3为成员参观临沂市博物馆

  图4为成员参观临沂红色文化展馆

  二、幼儿园里的红色课堂:让童真与英雄精神相遇

  离开纪念馆,实践队的脚步踏入临沂市河东区梅家埠街道悠久幼儿园,红色教育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模样。队员们化身“故事大王”,用身临其境的表演再现“王二小放牛”的情节:当“日军”手偶逼近时,有孩子攥紧小拳头喊“别上当”;当“王二小”引敌入包围圈时,稚嫩的掌声此起彼伏。“红歌接龙”环节,《东方红》的旋律刚起,在场的小朋友就跟着哼唱,奶声奶气的“共产党”三个字,让在场的老师眼眶发热。活动尾声,孩子们拿起蜡笔共绘“红色画卷”,有的画举着红旗的战士,有的画挎着篮子送粮食的阿姨,笔触虽稚嫩,却让红色种子在童真世界里悄悄发芽。

图5为成员们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合照

  图6为小朋友们共绘红色画卷

  图7为小朋友们共唱红色儿歌

  图8为小朋友讲解“王二小放牛”红色小故事

  三、社区里的代际对话:让红色文化流淌在生活肌理

  实践的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临沂市月亮湾社区 —— 前道口小区,将红色传承融入市井烟火。社区广场上,老中青幼不同年龄层围坐,聆听革命故事、分享感悟。红色文化在代际间悄然流淌。这一系列社区活动,串联起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构建起“家校社协同传承”网络,让红色教育从单一的学校推动,变为全社会的协同共育,感知红色文化在家庭代际传承的需求,也积累了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

  图9 成员与社区儿童共同玩红色小游戏

  图10 成员与小孩做“红色问答”小游戏

  从纪念馆里的凝神倾听,到幼儿园的欢声笑语,再到社区广场的代际共鸣,”红源沂蒙,青衿力行“社会实践队用青春视角为红色传承开辟了新路径。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要让沂蒙精神在触摸、参与、共鸣中,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作者:潍坊理工学院致知书院红源沂蒙·青衿力行实践队     来源:潍坊理工学院致知书院红源沂蒙·青衿力行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