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望江挑花:针线间的文化密码与传承之困
一把土布、一根细针,数纱成画,千年技艺在指尖流转。2025年7月8日,合肥大学挑花织梦实践队走进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非遗传承人何冬霞老师,揭开这项古老手工艺的神秘面纱,“一根纱线错位,整幅图案报废。”在安徽省望江县非遗保护中心,国家级非遗“望江挑花”传承人何老师对学生直言,这门可追溯至唐末的数纱绣技艺,正遭遇“人断、技断、市场断”的三重困境。
一针一线,解码千年文化
“很多人第一眼以为这是十字绣,其实十字绣的‘祖先’在中国。”何老师手持一幅双面挑花作品解释道。望江挑花属于刺绣中的数纱绣,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其针法远比十字绣复杂——双面挑针、游针、钻针等技法使作品正反如一,而十字绣仅保留了单面挑针一种技法。望江挑花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清二白,讲的就是望江挑花的色彩,是这种白底青线或是青底白线。二是表里如一,讲的就是挑花的针法,任何一件作品拿出来看都是正反成趣的。
图1 望江挑花大幅绣品传统纹样暗藏“文化密码”
在望江挑花的经纬交错间,隐藏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这些看似寻常的纹样图案,实则是先民智慧的视觉化表达,以针线为笔墨,在方寸之间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谱。
"望江挑花是一部绣在布料上的《说文解字》。"何老师手持纹样图谱解释道。蝙蝠纹以"蝠"谐"福",五瓣梅花象征"五福临门",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每个符号都是传统文化的活态档案。特别是一幅"卍字流水"纹,将佛教符号与水波纹结合,记录着长江流域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
图2 凤穿牡丹
在望江挑花的传统纹样宝库中,"凤穿牡丹"是最富盛名的经典图案之一。这幅充满吉祥寓意的作品,以灵动的凤凰穿梭于盛放的牡丹丛中为构图,金线勾勒的凤羽与银丝绣制的花瓣相映成趣,完美诠释了"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古典意境。
图3 蝴蝶扑南瓜
"蝴蝶扑金瓜"是最富哲学意味的经典构图。这幅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瓜瓞绵绵"的作品,以三只彩蝶环绕金瓜的造型,通过"蝶"与"瓞"的谐音,暗合《诗经》"绵绵瓜瓞"的典故,寄托着子孙昌盛、福泽绵长的美好寓意。
图4 事事如意
"在望江挑花的纹样宝库中,"年年有鱼"是最富语言巧思的双关佳作。这幅水乡味十足的作品,以鲤鱼摆尾的瞬间为造型定格,鱼身线条取"如意"之形,鱼嘴微张似在吐纳吉庆,在望江方言中更因"鱼"与"意"的同音之妙,被赋予"事事如意"的吉祥别称。
图5 岁岁端阳
何老师展示了作品《岁岁端阳》,图案融合当地端午龙舟习俗,望江靠近长江,水系发达每到端午,当地的人们便会举行龙舟赛,“望江挑花的每一针都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数纱成画”的极致匠心
“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手工的灵性。”何老师指着一幅圆形挑花作品说。制作时需从中心起针,严格数算经纬纱线,误差一根便前功尽弃。学生团队尝试后发现,仅一个巴掌大的图案就需数纱多次,“挑花简直像解一道立体几何题”。
图6 多子多福
传承之困:当老手艺撞上新媒介
展厅内,何老师无奈地翻看手机:“我们的抖音视频都是支架拍的,播放量不过百。”目前望江挑花仅依托学校展厅展示,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甚至本地人也知之甚少。
望江挑花曾经试验过机绣,但背面杂乱、易断线,双面效果更无法实现。在工作室内,学生们也看到了望江挑花的新尝试,结合了不同文化符号和形象IP的作品。
图7 手机包
图8 冰墩墩
“手艺要活,不能只靠博物馆。”何老师抚摸着《老鼠送嫁》的老绣片说,“希望年轻人能带来新想法,让挑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看得见、买得起的文化符号。”
云锦朝华:未来展望
对于望江挑花的未来,工作室内的老师这样说道,希望未来既能坚守"数纱成画"的传统工艺精髓,又能够大胆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将挑花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通过电商平台和校园传承让更多人接触这门技艺。望江挑花能够既延续着吉祥纹样的文化密码,又化身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未来,在望江挑花的文化馆里,传统针线能与年轻学子的创意正交织出非遗传承的新图景,让千年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通讯员 徐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