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苏州城市学院“新职薪火,算法有度”实践团成员,带着伴手礼分别前往苏州、宿迁、淮安的快递分拨点、外卖站点和快递驿站,开启以“算法歧视与制度公平:基于平台经济从业者五险一金参保情况调查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苏城院学子旨在深入平台经济一线,倾听从业者声音,了解算法机制下从业者的派单情况和参保情况。
图为实践成员启程调研前的集体合影。钱开勇 供图
苏南水巷:聚焦站点间隙与商圈寻访 在苏州,团队成员穿梭于古城街巷与繁华商圈,将目光聚焦在忙碌的快递站点和外卖骑手聚集地。他们巧妙地利用从业者配送间隙或短暂的休憩时间,在站点休息区、街边阴凉处与他们展开交流。成员们用心倾听快递员、外卖员们讲述平台合作模式,如“专送”与“众包”带来的不同境遇,以及高温下奔波时对一份保障的期盼。成员们对每一次交流都力求深入,同时充分尊重对方的时间与意愿,了解到了许多相关信息。
图为实践成员在苏州市姑苏区某快递驿站访谈快递员。陈乐郡 供图
运河枢纽:深入分拨场站与站点协同 在淮安市,实践成员重点走访了位于城郊的大型物流分拨点及市区外卖站点。在物流分拨点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成员并不只会直接询问快递小哥,而是会先与当地平台主管建立联系,以便更顺利地进行调研。外卖站点的情况则更为动态,成员主要在外卖员于站点短暂停留充电或等候派单时进行沟通。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小规模市场下从业者的参保困境与对算法规则的复杂感受。
图为实践成员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某商业街访谈京东快递员。张译文 供图
骆马湖畔:街头巷尾的灵活对话 宿迁的调研策略更显灵活。团队成员活跃在外卖员高频出现的餐饮街区和社区快递网点附近。在泗洪县的街头巷尾,与美团、京东等不同平台骑手的交谈中,成员们留意到从业者个体间对社保认知的巨大差异,以及他们提及的与平台签订协议时的种种细节。这些来自新兴城市的鲜活声音,同样揭示了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中亟待关注的保障问题。
图为实践成员在宿迁市泗洪县某商业街调研美团外卖员,他们正在填写调研问卷。梁缘 供图
三城步履:观察持续与信息归集 这趟深入苏州、淮安、宿迁的实地探访,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实实在在地走近了平台劳动者,听到了不少一线的心声,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现场观察和一手信息。大家真切感受到这个群体的不易与期盼,也更坚定了继续关注从业者、为理解平台经济从业者的权益状况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体察继续前行,让算法更有温度,让保障更贴人心。
图片:陈乐郡、黄湘婷
文字:梁缘、张译文、王瑾
指导老师:李惠娟、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