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2025年7月7日至8日,安徽财经大学“Book思议队”3名队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可雅老师的带领下,赴蚌埠开展红色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循着历史足迹,在沿淮街区追溯革命星火,与专家对话解码精神密码,于南山公园感悟信仰力量,在沉浸式学习中筑牢理想之基,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续传承。
7月7日恰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队员们首站来到中共长淮特委旧址。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讲解员的讲述将大家带回烽火年代。蚌埠作为淮河岸边的战略要地,是军民浴血奋战的前沿阵地。1930年,在极端艰苦危险的白色恐怖下,陈履真和朱务平筹建了中共长淮特委机关,形成了领导沿淮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陈履真烈士坚守信仰,用生命践行“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朱务平扎根皖北,以“为工农谋解放”为己任,在蚌埠周边点燃工农运动的火种,搭建起坚实的革命组织网络。他们的故事,是蚌埠红色历史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让队员们深刻理解:所谓英雄,正是在黑暗中敢于举火、在危难时选择逆行的人。
当日下午,队员们与蚌埠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二级调研员)、蚌埠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郭照东老师展开深度座谈。郭老师以《国歌》为切入点,还原了1933年浸透热血与赤诚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叙述了在战役中付出巨大牺牲的淮上英烈——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这支由三千余名蚌埠及沿淮各县学生和农民组成的部队,在1933年华北告急的消息中登车北上,在千里之外的长城战场与日寇作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淮上英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郭老师的讲授让队员们明白,抗战胜利的密码,不仅在于战术谋略,更在于亿万民众凝聚的精神伟力。在最后的座谈中,队员们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展开热议,思想上的碰撞让红色记忆从历史课本走入现实思考。
7月8日,南山公园的松柏间回荡着历史的回响。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公园,曾见证日军铁蹄的践踏,如今已成为缅怀先烈的精神地标。队员们在抗战胜利纪念碑前驻足,指尖抚过碑上斑驳的刻痕,仿佛触碰到无数先烈的热血温度;杨兆成烈士雕塑前,“安徽省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字样格外醒目,他24岁的生命虽短暂,却如火炬照亮了皖北大地的革命之路。队员们自发组织默哀,用青春的致敬回应先烈的牺牲:今日之中国,正如你们所愿。
此次蚌埠之行,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一场精神与信仰的接力。队员们纷纷表示,抗战历史不是泛黄的档案,而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未来,财大学子将以“强国有我”的担当,把抗战精神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服务社会的热情,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强国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同时也将持续深化红色实践教育,让更多青年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燎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