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助力乡村振兴,近日,河南科技大学 “谷穗盈仓通四方” 研究生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曹昂的带领下,奔赴洛阳市伊川县,开展为期五天的现代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专项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紧密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目标,从多维度助力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这支由7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将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全面了解洛阳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从溯源到认知:触摸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伊川县小米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新石器时代粟类作物标本、传统碾米器具与现代谷子加工设备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谷子产业从 “刀耕火种”到 “智能生产”的演进历程。“通过梳理洛阳地区谷子种植的历史文献与民俗资料,我们发现伊川谷子种植有3000余年历史,其独特的‘富铁富硒’土壤特性,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天然优势。” 伊川县小米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道。
在与博物馆研究员的座谈中,团队重点收集了不同历史时期谷子储存、运输的传统智慧,为现代物流体系优化提供了文化借鉴。这种 “从历史看现在” 的研究视角,成为本次调研的独特切入点。
从观察到解码:智慧种植里的科技密码
在宋禾农业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内,团队成员看到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的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同步至管理平台,农技人员只需通过农机设备即可远程调控灌溉与施肥。“我们的谷子种植基地已实现‘土壤检测 — 精准施肥 — 病虫害预警’全流程数字化,亩产较传统种植提升30%,农药使用量减少40%。” 公司技术总监的介绍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智慧农业的实效。
而在石岭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发挥威力。一根根埋入土壤的智能滴灌管,能根据谷子生长周期自动调节水量与养分配比。农民团队依托智能平台,远程调控3000亩农田的水肥系统,针对坡地作物需肥特性实时优化配方。团队推行"梯度用工制",旺季雇佣50余名村民作业,淡季开展技术培训。目前全村12名持证农业经理人推动土地流转率超80%,农户通过"租金+薪金+分红"年均增收2000元。“以前浇地要雇人看渠,现在设备一点就能精准灌溉,每亩地水电费能省60多块。”石岭村种植户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智慧农业给农户带来的实惠。
从加工到增值:破解瓶颈后的价值跃升
在伊川县农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团队重点考察了谷子加工环节的技术革新。位于石岭村的谷物干燥塔群采用热泵烘干技术,将谷子含水率从 25% 降至13%的时间由传统晾晒的7天缩短至8小时,且通过智能温控系统保证了小米的色泽与口感。“这套设备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减少因霉变造成的损失超200万元。” 推广中心主任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对产后处理环节的重要性有了新认知。
团队还发现,当地正探索 “农户+合作社+企业” 的加工合作模式,通过统一品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将原本分散的小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宋禾农业开发的 “伊川小米” 系列深加工产品,通过精深加工使附加值提升3—5倍,为农产品增值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从座谈到共识:政企校共绘产业升级蓝图
调研期间,团队专程前往伊川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心领导班子围绕 “智慧农业技术推广瓶颈与突破路径” 开展专题座谈会。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前县域内农业科技推广的覆盖情况,全县已建成多个乡镇级农技推广站,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众多,但在智慧设备入户率、小农户技术接受度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座谈会上,双方就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是如何降低智慧农业设备的使用门槛,通过 “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 + 农户分担” 的模式推广小型化、简易化智能终端;二是如何建立技术跟踪服务机制,提议组建 “企业技术员 + 高校专家 + 基层农技员” 的帮扶队伍,解决农户在设备操作中的实际难题;三是如何推动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针对伊川谷子种植的独特需求,定制化开发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与气候适应性种植模型。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表示:“高校团队的调研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期待后续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从物流到市场:打通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脉络
“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是关键一环。” 在华晟物流有限公司的冷链仓储中心,团队成员看到刚收获的谷子经过初加工后,立即进入0—5℃的恒温仓库,通过 GPS 定位的冷藏车将在48小时内送达全国12个城市的生鲜市场。物流总监展示的智能调度系统显示,通过优化运输路线,伊川谷子的物流成本与损耗率较去年明显下降。
团队对比分析了传统批发市场与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发现,借助华晟物流的“仓配一体化”服务,伊川小米在电商渠道的复购率显著高于线下渠道。“物流效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成本,更通过‘新鲜度竞争’打开了高端市场。”华晟物流研究人员如是总结。
从科技到生态:构建农业融合发展新图景
踏入北航科技园伊川智能装备产业园,团队成员先于企业服务中心集结,随后深入生产车间。面对精密智能装备,企业技术骨干从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切入,讲解智能农机零部件加工、智慧农业系统配套生产等环节,让研究生们直观触摸到理论知识落地的温度。交流时,团队围绕智慧农业装备研发痛点、产业融合创新路径热烈探讨,企业在技术转化、产业协同中的经验,如智慧农业装备如何精准对接农田需求,成为队员们科研视野的 “新养分” 。
从实践到成果: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一个高效的智慧农业产业需要全链条的协同发力。从种植环节的科技赋能到加工环节的技术革新,从物流体系的精准畅通到政企校的协同联动,每个链条都凝聚着创新智慧。正如指导教师曹昂所说:“乡村振兴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这正是我们开展此次专项调研的意义所在。”(记者 白一茗 侯淏博 邵瑞璇 潘旭歌 梁一晨 通讯员 李京航 叶雅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