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小推车精神”、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坚定文化自信,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红轮团小队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前往淮北濉溪、萧县蔡洼村、徐州淮塔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
【序章:唤醒沉睡的记忆】 近日,在淮北师范大学校园内开展的一项随机问卷调查显示,58.33%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小推车精神”,但仍有41.67%的受访者则表示未曾听闻。关于“小推车精神”的具体内涵,受访者的了解程度呈现分层态势:19.0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36.51%“比较了解”,34.92%“一般了解”,而7.94%“不太了解”,1.59%“完全不了解”。基于此“红轮团”小队踏上了重走“小推车精神”之路的征程。
【第一站:淮北濉溪·寻根】 6月30日在总前委旧址,队员们围聚在斑驳老井旁,聆听着讲解员的叙述并尝试打水,井绳深深勒进手掌,扁担压得肩膀生疼。“当年参谋们每天要挑30担水呢”,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瞬间沉默——这份沉重是革命岁月的真实注脚。随后团队成员们在淮海战役作战图前合影,队员们的身影与玻璃倒影中的历史场景重叠,76年的时光在此交汇,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图为淮北濉溪蜡像前学习照 陈紫彤 供图)
【第二站:萧县蔡洼·见证】 7月1日,阳光洒在蔡洼村总前委旧址的土黄色建筑群上。队员们走进院落,古槐树的枝丫划破天空,蝉鸣声里夹杂着纯朴的方言,共同构成一曲革命的交响曲。调皮的孩子踮脚抚摸“粟裕将军在此办公”的木牌,佝偻的老人对着邓小平故居的煤油灯久久凝视。
(图为萧县蔡洼村前委旧址土黄色建筑群 陈紫彤 供图)
【第三站:徐州淮塔·升华】 7月2日暴雨倾盆而下。队员们站在淮塔前,雨水模糊了视线,眼前的塔身却更加清晰。雨中挺立的身影——白发苍苍的老党员、坚守岗位的警察,还有一幅幅年轻的面孔,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传承图景。
(图为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前合影 陈紫彤 供图)
接着,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尽管冰冷的雨水还未干,但队员们内心的热血已然沸腾。展柜中泛黄的家书、破损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历史沧桑。队员们在馆内接到了纪念馆特制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当年先烈听到的传讯。那一刻,窗外的雷声与历史的回响同频共振,震得人心脏发颤。
(图为为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成员参观照 陈紫彤 供图)
【终章:青年的对话】 一位来自萧县的队员说现在终于读懂了淮海战役的历史,返校后希望把蔡洼村的红色研学路线设计推广出来,以公益之心、科技之力、文创之美助力破解“小推车精神”的传承困境与三地红色资源的协同难题。
一位来自青海的队员表示在这位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小推车精神”似乎很遥远。通过这次的三下乡活动,这位队员对“小推车精神”和那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要加强对“小推车精神”的宣传。
【后记】 7月3日至10日,团队多次走访相关红色景区,深入了解“小推车精神”背后的故事,积极在多个平台上发表和“小推车精神”有关的科普和宣传视频,努力让“小推车精神”被更多人知晓、传承。
红轮团小队深入淮海战役发生地,通过走访调研、红色文化宣传等形式,学习革命历史,弘扬“小推车精神”。团队成员重走支前群众“小推车”推过的土地,感悟精神内涵,探索红色文化,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队员们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更坚定了文化自信。将通过新媒体技术向基层群众讲述淮海战役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奋进动力。团队还针对当地产业现状提出建议,希望以红色文旅推动经济转型,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