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足音叩响乡土脉搏,青春的画笔勾勒振兴蓝图。为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厦门医学院“头雁飞-党团青年先锋”实践队走进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2025年7月6日,颠簸的路途化作流动的课堂。实践队队员们在行进途中展开文章共读,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一九八五年—二〇〇〇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到人民日报金社平文章《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经典范本》,字里行间的智慧火花在车厢里碰撞。大家围绕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让队员们深受启发,深化了对国家战略的理解。这既带来理论收获,也为三下乡实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队员们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为指引,把所学运用到古宅村实践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践行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开展“学习在路上”主题研讨
7月6日上午,实践队深入实地走访考察,探寻古宅村独特的解元文化、侨文化、蒜文化这三种文化交融背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侨文化在古宅村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当地华侨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乡发展的关切,慷慨解囊兴办学校,这不仅为古宅村的居民带来了教育的曙光,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更塑造了古宅村开放包容的乡村文化气质。队员们在乡村小学里,聆听着华侨们捐资办学的故事,感受着他们心系家乡的桑梓之情。这种情怀,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个人与家乡、国家的紧密联系。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心怀家国,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星火之力。
蒜文化作为古宅村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古宅大蒜闻名遐迩,其背后蕴含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队员们参观了大蒜精酿、咖啡等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对蒜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而挖掘蒜文化的经济价值,正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队积极与当地村民交流,为如何进一步开发蒜文化产品、拓展市场出谋划策,展现了青年大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的担当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解元文化的故事,举办侨文化主题展览,开展蒜文化体验活动等。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创意策划和市场分析,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实践队实地走访探寻古宅村多元文化
实践队以脚步为笔、以乡土为纸,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青春注脚。队员们的行动,让古宅村的文化魅力更加凸显,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青年视角的创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古宅村的发展,通过线上推广、创意策划等方式,助力当地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同时,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动更多医学生走进乡村,用医学专长服务基层,让青春力量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增添更多鲜活的色彩。在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与嘱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厦门医学院头雁飞-党团青年先锋实践队
(通讯员:郭湘湘、薛文鑫、樊宇博、方宇馨、陈钰、许晓欣、齐浩、沈绍铠、苏晨茜、李晓茹、张丽婷、何香颖、欧艳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