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笔墨映初心 勋章照征程 ——浙金院学子缙云寻访老党员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5-07-26     阅读:

初见:一间老屋藏岁月

     七月的丽水缙云,山风裹挟着夏蝉的鸣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沿着青石板路,走进了老党员的家。推开斑驳的木门,爷爷正坐在藤椅上翻看党史画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鬓角的银丝上,勾勒出岁月沉淀的从容。

    “孩子们来啦,快坐!”爷爷放下画册,起身时腰板仍挺得笔直。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他年轻时的模样——穿着军装,眼神明亮。实践团成员递上提前准备的鲜花,老人接过时,指腹上的老茧轻轻蹭过花瓣,像在触摸一段遥远的时光。

墨香:一笔一划写忠诚

   “这是我去年写的,你们看看。”交谈间,爷爷从里屋取出一卷书法作品,缓缓展开。宣纸上,字迹力透纸背,笔锋间既有岁月的苍劲,又有信仰的坚定。

   “入党那年我20岁,在部队里学的写字。”老人的手指在字迹上摩挲,“那时候条件苦,没纸就用树枝在地上划,心里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为老百姓多做点事。”实践团成员凑近细看,发现落款处的日期正是党的生日,墨色虽新,情谊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勋章:一枚红星照征程

    “这是我的‘宝贝’。”爷爷转身从木箱里捧出一个红布包,层层打开后,三枚勋章静静躺在其中——一枚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另外两枚是当年在部队立功时获得的奖章。

    他颤抖着将勋章别在胸前,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出细碎的光。“这枚三等功奖章,是1965年在抗洪救灾时得的。”老人的声音突然洪亮起来,“那时候水都漫到胸口了,就想着不能让老百姓的房子被冲垮,党员就得冲在最前面!”说着,他抬手抚摸勋章,指腹反复擦过上面的红星,仿佛在与当年的自己对话。

    实践团成员悄悄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老人胸前的勋章闪着光,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像一株历经风雨的老树,根系始终深扎在这片土地。

讲台:三尺天地铸师魂

    “其实啊,我后来还做了三十年老师。”爷爷忽然话锋一转,指着墙上一张教鞭与课本的合影,“从部队转业后,看着村里娃没学上,就想着,党员在哪儿都得发光。”

    他起身从柜中翻出一本泛黄的教案,纸页边缘已磨得卷边,密密麻麻的字迹里,红笔批注比墨字还要多。“那时候教室漏雨,就把黑板搬到屋檐下;没粉笔,就用白石灰兑水在石板上写。”老人指着其中一页的“珠算口诀”,“教娃娃们算账,不光是教本事,更是教他们‘做人要像算盘珠子,清清白白,一分不差’。”
    实践团成员发现,教案末页贴着一张褪色的班级合影,后排角落里,年轻的老师正握着一个孩子的手教写字,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灿烂。“你们学金融的,更得记着,账本要清,心更要正。”老人的话语轻缓却有力,像粉笔划过黑板,在同学们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送别:一份牵挂系传承

    离别前,实践团成员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爷爷说:“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党员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一辈子的事。”老人握着同学们的手,掌心的温度格外温暖,“路还长,要一步一步走稳了,别忘本。”

    走出老屋时,山风依旧轻柔。回望门口,爷爷奶奶仍站在那里,胸前的勋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像一颗永不褪色的红星。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寻访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藏在笔墨里的忠诚,那些刻在勋章上的坚守,终将成为青年一代前行的力量。

 
作者:通讯员 洪佳敏 张雪梅 俞瑾如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