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蝉鸣掠过晋江的街巷,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潮涌晋江千帆共治’——晋江经验中的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实践团踏上了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之旅。从7月4日到7月15日,团队的足迹遍布晋江市的陈埭镇、英林镇和内坑镇,在与基层干部的深入交流中,在智慧治理平台的操作演示里,真切感受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注入的活力,见证了“晋江经验”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书写的生动篇章。
“警网融合-多层架构”——陈埭镇:实现产业基层齐治 7月4日,实践团首站抵达这片充满创新能量的土地,作为“福建第一镇”,陈埭镇的街巷间既涌动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也跳动着数字治理的强劲脉搏。陈埭镇构建起“一级网格—二级网格—三级网格”的多层架构,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指着智慧治理平台上的架构图介绍:“我们通过这样的网格划分,让群众诉求能在网格里快速流转。”平台上“一标三实”模块实时更新人口房屋数据,“矛盾调处”模块清晰可溯的纠纷解决流程,让团队成员看到“逢调必录”机制如何实现群众诉求的快速流转与高效解决。同时,镇里拓展“网格+工会驿站”“红枫驿站”等阵地延伸的做法,让党建服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治理末梢,真正实现“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陈埭镇网格员为实践团成员答疑解惑
在洋埭村网络调度中心,网格员的操作演示让陈埭镇的创新“警网融合”模式变得鲜活,其中对构建“六同步”治理体系作了着重介绍,而网格员在网格调度中心演示了晋江网格系统在洋埭村的使用情况。在与洋埭村第一书记蔡淅荣的访谈中,实践团见识到“警网联动”作为基层治理的“加速器”的作用。警格员与网格员协同联动,通过微信群实时通报警情、联合开展“梳网清格”专项行动,实现治安管理与矛盾调解效率双提升,借助智慧平台实现矛盾调处、隐患排查的精准化,为人口密集村落的治理提供了高效方案。
洋埭村网格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深度交流
“数字协同-民生机制”——英林镇:促进民生服务创新 7月8日的英林镇,阳光透过政务服务中心的玻璃窗,照在智慧网格系统的电子屏上,映出一串串温暖的民生数据。党建办主任姚金向指着屏幕上动态更新的网格划分图解释:“当地通过优化网格划分、整合资源力量,实现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办工作人员林德树的演示让团队成员眼前一亮。他在系统中输入“英林镇某阿婆”的名字,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老人的家庭住址、健康状况等信息:“这就是‘以图管房、以房管人’的智慧,为精准服务打基础。精准采集更新人口、房屋等信息,为治理提供数据作支撑。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镇里推行的“102030”机制——每月10日设为“群众接访日”、20日是“特殊群体入户日”,30日前必须办结当月收集的诉求。配合智慧网格系统的“一标三实”数据记录与矛盾调处功能,形成“机制+数字”的治理闭环。镇内还通过企业赞助、部门共建等方式整合资源,让数字平台在服务企业、安监保障等领域发挥实效。
英林镇党建办主任与实践团成员深度交流对话
随后,团队走访了西埔村和湖尾村。在西埔村,4个网格(含1个学校专属网格)依托智慧平台处理信息采集、诉求响应等工作,网格员高效履职,做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而湖尾村的3个网格覆盖全村,更像3个“民生服务站”,在信息上传下达、解决居民需求、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村民提供便捷服务。
西浦村网格站“荣誉墙”实拍
“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内坑镇:驱动基层治理升级 7月15日,实践团走进内坑镇。这里的智慧治理故事,始终贯穿着“党建引领”的鲜明主线。内坑镇积极探索智慧网格建设,形成了党建引领“小网格”,智慧赋能“大网格”的特色路径。工作人员介绍,借助晋江智慧网格平台,网格员可实时上报市民诉求、更新流动人口信息,实现“数据跑腿、群众省心”;通过云视频会议平台,镇村能“面对面”远程协商,让民意诉求处理既有速度又有温度,不仅协同了各部门资源,还增强了治理活力。
内坑镇工作人员介绍晋江智慧网格平台
在黎山村,“网格+物联”的创新模式让调研团队啧啧称赞,“3D航拍系统”为纠纷调解提供依据;“AI监控系统”更显贴心——镜头能自动识别独居老人超过24小时未出门的情况,立刻向网格员发出预警,守护空巢老人与公共安全;“积分小程序”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技术赋能让乡村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从陈埭镇的“警网融合”到英林镇的“机制+数字”协同,再到内坑镇的“党建引领+智慧网格”,三个乡镇的实践各有特色,却共同勾勒出“晋江经验”的治理内核: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根基,以网格为单元打通末梢,以数字技术打破壁垒,让基层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服务”。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深入提炼三地经验,探究各村特色治理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晋江智慧”,让这份探索成果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为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来自青春的思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