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教育路,支教点亮未来灯
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山黔行支教实践团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3)
2025年7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山黔行支教实践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号召,集结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十名同学,踏上了前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火车,正式开启了为期14天的支教及调研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小队成员严格遵循“趣味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园丁育人作用,特别注重“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力求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图 1 顾久先生发言 图 2 情景剧表演
多方聚力共启教育新篇,薪火相传同绘教育蓝图为厚植乡村教育发展根基,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教育事业高质量推进注入活力,赋能志愿者团队淬炼社会责任感、提升教育实践硬实力,凝聚起教育强国建设的青春动能,2025年7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山黔行支教实践团联合与纳雍县政府,春晖行动,贵联公益服务中心等平台联合开展的“山海童行·平阳筑梦”实践暨第二十三期“走进贵州·放飞梦想”春晖公益研学夏令营——未成年人保护法普及活动在纳雍县化作中学正式启动。
贵联会总顾问顾久先生致辞,向各位支教老师提出殷切期许,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致以诚挚谢意。以小河的不同流向为喻,寄语孩子们都能点亮心中明灯,无论前路如何,终能汇入广阔大海,去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顾久先生提到,孩子们要恪守“自律、自学、自强、自娱、自励”的准则,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为人生添砖加瓦,最终成长为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栋梁之材。
此外,小队三位支教老师和化作中学的同学们参与了《清凉诚可贵,生命价更高》“防溺水”与“未成年人保护”情景剧的演出,该剧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群体传递安全知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助力提升公众对未成年人安全及防溺水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建安全和谐环境,彰显国家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切守护。多元协同共探教育症结,青春领航倾听学子心声清晨,雨后的土地仍还泥泞,化作中学的孩子们却早已陆陆续续踏上通往学校的旅途。“有孩子和我说自己成绩不理想,对学习没啥热情,也不打算继续念高中了。”当实践团队长雷莉将早晨与同学们的谈话内容转达给队员们时,所有人都楞住了,办公室内一时只剩下窗外喧嚣的蝉鸣声。一番讨论过后,大家心中都有了决断——家访,“无论结果是好是坏,至少得尝试一下”这是实践团成员们的一致理念,也是想保证孩子们受教育的坚定决心。
7月28日放学后,由六名支教老师组成的家访小队伴着夕阳出发了。一路上,老师们从同学们口中了解到,根据《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实施办法》,纳雍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教科书费、补助生活费),并设立"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每生每年可获得3000元资助。
在家访对象张浩然同学家中,支教老师了解到该家庭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张同学奶奶表示:"有温泉开发项目要占用耕地,给每家每户都赔了款,孩子上学基本不用花钱。"
图 3 小队在张浩然同学家家访 图 4小队在陈俊杰同学家家访
7月29日,伴随着柔和的阳光,家访小队再次踏上了去往陈俊杰同学家里的小路。下午18时30分,家访小组抵达张明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家庭,房屋虽然简朴但收拾得干净整洁。陈同学的奶奶热情地招呼着老师们坐下,转身进入厨房忙碌。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科教材和练习册,墙上贴着几张奖状。支教老师们注意到,张明的作业本字迹工整,错题都有红笔订正的痕迹。当被问及暑期学习计划时,张明表示每天都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主动预习下学期的课程内容。"我早上起床比较早,先背英语单词,然后完成当天的作业任务。"陈俊杰同学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安排。
不多时,陈俊杰同学的妈妈特意从工作地点赶回家中。她解释说自己今晚工作单位有活动,接到孩子电话说老师来家访,立即请假赶回。"孩子的教育最重要,工作可以晚点再做。"陈妈妈朴实的话语让在场老师深受感动。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谈中,王女士详细介绍了陈俊杰在家的表现情况。
"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从不需要我们督促。"陈妈妈说,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全家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务工,每月都会按时寄回生活费,确保孩子能够安心学习。陈妈妈表示,作为家长,她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虽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但只要孩子愿意读书,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陈妈妈坚定地说。她表示,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傍晚时分,家访接近尾声。支教团队为陈俊杰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学习用品,包括书包,文具套装等教学物资。陈俊杰同学向老师们保证,一定会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努力用功,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此次家访活动,不仅让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也搭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更清楚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老师也更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成长需求。这种深入基层、贴近学生的家访方式,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多维实践彰显创新成果,梦想绽放书写未来篇章2025年7月30日,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中学的阶梯教室里,盛夏的阳光透过淡蓝色的窗帘,洒下斑驳光影,孩子们的笑声与蝉鸣交织成离别前最动人的乐章。由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山黔行支教实践团组织的暑期支教活动迎来闭营仪式,同时举办的“黔·行”演讲比赛为这场为期14天的支教画上圆满句号。化作中学校长李凯、支教团全体志愿者、夏令营全体学生等10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我在见识到几位支教老师的伟大的时候,我认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就算无法改变贵州的教育环境,但哪怕可以像他们一样照亮某一个人的路,也就足够了!”吴思雨同学的演讲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小队成员王治颖表示,“作为老师,我无比欣慰能够听到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目标,有了规划,更欣慰能够看到有孩子愿意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传递这份爱与热忱。”比赛结束后,支教老师给孩子们分发了来自晨光文具,儿童基金会等平台捐赠的物资,并给优秀同学颁发了演讲比赛一,二,三等奖。
图 5 火灾逃生演练 图 6 化学课上的水果电池实验
支教团通过视频短片《十四日记》回顾了这段旅程:从初到时宿舍的窘迫,到与孩子们共同玩耍的汗水;从第一次备课的手忙脚乱,到独创的“方言+普通话”双语教学法在学生中大获成功。队员陈昱锟在分享中哽咽道:“当孩子们悄悄塞给我表达感谢的纸条时,我突然理解了教育的温度。”
天色渐晚,孩子们和老师们挥手告别的身影在暮色里渐渐模糊。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些取题于家乡,生活的作文课、在教室里讨论过的物理现象、在演讲稿里反复修改的梦想宣言,早已如同新栽的云杉苗,终将在时光中长成参天大树。
图 7 李凯校长与小队全体成员在闭营仪式上合影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名称: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山黔行支教实践团
文稿撰写:王治颖
图片摄影:李思语、陈昱锟
团队成员:雷莉、周正宇、王治颖、赵嫣、李思语、闵景华、吴尹柯、陈昱锟、梁家华、魏逸
指导老师:王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