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深大学子阳西行:果香间问诊智能农机推广难题

    时间:2025-08-01     阅读:
    来源: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怡晨、石贝儿
  2025年7月中旬,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励精图“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开展暑期“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考察及参观学习,聚焦丘陵地带智能农机推广面临的成本、技术与政策壁垒,为后续构建评价体系、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深圳大学积极开展2025年暑期“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7月,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励精图“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开启了他们的助农征程。
  青春对话果农——深入乡间的调研足迹
  炎炎夏日,上洋镇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深圳大学励精图“智”突击队的青年学子们。他们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循着果香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对话倾听需求,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开启了一场青春与农耕的深度对话。
  1“青农对话”座谈会
  7月14日,突击队队员来到了上洋镇镇司法局,与镇团委副书记洪诗淇同志以及阳西县会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老板吴顿华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访谈中,洪诗淇副书记直击痛点,表示现在人工流程成熟,智能机试错成本较高,且农户对新设备的陌生与效果存疑,望而却步。吴顿华社长的话更显现实:“农夫果园花三百万引进的智慧分果设备,损耗率90%,远不如人工5%的损耗实在。”一下午的座谈里,无人机喷药的高效与底层枝叶需人工补打的矛盾、散户与合作社对农机需求的差异,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逐渐清晰。
  7月15日与16日,突击队队员先后与菩提村村委副书记、石桥村老村长以及农技站站长、农户们开展了座谈。
  在一问一答中,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上洋镇农户对智能农机使用的接受度。菩提村村委副书记提到,全自动化的投入(如雾化、滴灌等)成本太高,“100亩投入资金大概要30多万,今年荔枝产量大,才一块多一斤,要卖多少才能回本?”珠海对口帮扶基地的吴先生则表示,分拣机“工作原理是按重量分拣,分不出好坏果的,仍然需要人工分拣好坏果”,对于散户分摊成本使用智能机的模式,他提到“更可能是大家约定好哪一天用机器把所有人的田地都弄好”。此外,石桥村老村长指出,农机“在平整的土地会使用的多一点,坡地基本很难使用”,且“我们的地都比较少,使用的性价比也不是很高”,所以农户更多依赖人工。
  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清晰呈现了成本高、性价比低、地形限制等影响农机接受度的关键因素。
  2“果香里的走访”散户调研
  走访中,散户对农机的使用呈现复杂态度。部分农户使用无人机打药,但反映存在弊端:药效不佳致百香果生虫,药液易飘至别家田地引发纠纷,且树冠下层需人工补喷,租借每亩25元仍觉成本压力大。
  电动剪刀在采摘中效果受限,农户称其“好果坏果都剪,损耗率高”,不如人工精准。分拣环节则完全依赖人工,上洋益丰源合作社明确表示“机器识别不出坏果”。
  成本与地形是主要制约。散户因种植规模小、地块分散,认为农机性价比低,6亩地农户直言“买不起”,黄皮种植阿婆提及“补贴与小户无关”。坡地运输依赖人力或三轮车,农户迫切希望有能爬坡的小型运输设备,同时期待低成本枝条粉碎机等适配农机,共享农机模式也被多次提及。
  3“田间实验室”下地考察
  7月16日下午,在白石村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我队前往当地百香果种植园开展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参与百香果采摘作业,队员们深入学习了百香果的生长特性与采收技术要点,并就该品种的种植管理、市场销售等情况与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
  活动最后,团队拍摄了“黄金百香果”影像资料,为后续科普宣传积累素材。本次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队员对百香果产业的认知,也为进一步研究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农机成果展・青春助农站”参观活动
  7月17日下午,团队赴广东数字农业(阳西)展览馆学习交流,通过直播间模型、数字大屏、微缩模型、全息讲解等,重点了解了广东数字农业农村行动计划、阳西创新模式“一云”“四园”以及气象监测、5G无人设备等数字技术应用成果。此行,团队深刻感受阳西推进农业数字化的决心与实践成效。
  7月18日上午,团队参访了上洋镇宝光大院。这座历史悠久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团队成员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大家观摩戏曲表演、参与棋艺交流,沉浸式体验当地非遗文化与民俗风情,并与村民展开了深入互动。
  果香中的“现实烦恼”——实践理想撞上现实壁垒
  青春的热忱在现实中遭遇了多重考验。调研发现,智能农机在乡村的推广正面临“三重壁垒”:技术不成熟、政策普及率低、成本过高。
  在技术应用上,现有农机存在功能局限与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无人机喷药虽有所使用,但存在药效差、易飘到别家田地、树冠下层需人工补喷等不足,且受植被间距和电线杆影响大,弊端不少;电动剪刀采摘损耗率高,不如人工;分拣机仅能按重量分级,无法识别坏果,荔枝分拣与包装等仍依赖人工;同时,耙地机在复杂地形需人工辅助,除草机适配性差,运输环节缺乏适用设备,丘陵坡地运输依赖人力……现有智能农机功能并不完全适配实际作业要求。
  组织模式上,散户多通过“拼单共用”或向合作社租借的形式使用无人机、耙地机等,但缺乏统一调度平台,纠纷时常发生;政策补贴同样存在局限,主要覆盖无人机、分拣机等,且多流向合作社或集体,散户难直接享受,补贴流程慢,小型农机补贴缺失,部分农户对补贴政策不了解,认为与小户无关。
  高成本显著制约农机普及。农机购置成本高,从几百到几千甚至数万元不等,全自动化设备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散户难以承担。维护成本也较高,部分农机质量差、维修频繁,无人机保险费用成为隐性负担,相比之下,人工成本更低,导致散户更倾向于人力作业。
  青春赋能计划——从调研到行动的展望
  从果园到屏幕:青年学子用新媒体给上洋水果“讲故事”
  新媒组已与会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就品牌打造展开深入磋商,核心议题聚焦果蔬品牌的LOGO设计、商标申请以及果蔬的包装设计。双方明确将上洋镇“水土高钾、水果糖分高”的地域特色融入创意,初步确定为荔枝、百香果、圣女果三类水果设计差异化包装——因百香果即将上市,其包装方案已列为优先推进项,目前正处于元素打磨阶段。
  在宣传推广方面,团队计划制作科普推文与短视频对上洋镇进行宣传,相关创意与方向已在与农业合作社的沟通中逐步清晰。
  从调研到具体改进:数据深耕细作,靶向破题进行时
  调研组持续扎根一线,通过多维度访谈积累了扎实的一手资料。后续,团队将运用扎根模型,对访谈文字编码、分析,产出《阳西县智能农机推广调研报告》,构建“丘陵地智能农机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的“SOP”,并持续联动校园技术团队改进智能农机。
  联络员:李怡晨、石贝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