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天刚蒙蒙亮,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云上四坪·青创行”实践队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一个坐落在海拔800多米高山之上的古老村落。这里曾因村民外流而沦为“空心村”,如今却凭借“党委政府+村两委+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悄然蜕变为充满生机的“文创桃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荒地变良田:食光梯田的生态实践
实践队首先来到村畔高地,复垦重生的“食光梯田”全貌映入眼帘。初夏时节,梯田里的秧苗青翠挺拔,正处于拔节生长的关键期。整齐的田垄顺着山势层层向上延展,晨风吹过,秧叶随风摆动,如碧浪翻涌。
这片土地曾撂荒近20年,经过4年的持续复垦,如今重焕生机。它不仅是四坪村探索“一亩田的N次方”农旅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古村复苏的首个标志性成果,生动诠释了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据了解,“食光梯田”规划了稻菜轮作区、香草园区、果蔬采摘区,通过拓展场景农业、休闲农业,实现以农带旅的乡村特色发展。
无人值守的信任经济:乡愁长廊的共富模式
沿着古朴的村道前行,实践队来到了四坪村的制高点——“乡愁”长廊。这里是四坪村的“三变”之窗,也是信任经济的生动体现。长廊两侧陈列着生态米、南瓜干、红曲酒、笋干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游客只需扫码即可自取,无人值守的售卖方式传递出质朴的暖意。
“乡愁”长廊的运营模式是“三方共建、四统一赋能”,由四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提供场地,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新老村民共同供应产品。这种模式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还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其中。去年,村里投入30余万元对长廊的30个免费摊位进行升级,进一步提升了长廊的运营能力。在这里,扫码支付的声音不时响起,游客们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乡村风味,“无人值守的信任”成为四坪村最动人的名片。
新村民的情感扎根:诗歌长廊的文化共生
在四坪村的青石巷道中,实践队发现了一条挂满手写诗稿的“诗歌长廊”。数十幅大小不一的相框整齐地悬挂在斑驳的夯土墙上,相框内是泛黄纸页上手写的诗稿。这些诗稿主要来自四坪村的新村民,他们用文字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归属。
其中,一位名为“潇然”的新村民在诗中写道:“心里~扑通扑通”,生动地描绘了他初见四坪村时的悸动,以及扎根于此的决心。他的“潇然法式面包坊”将法式烘焙文化带入闽东山野,成为异质文化与本土古村浪漫共生的典范。这些手写诗稿不仅是新村民对乡村日常价值深度认同的心灵笔记,更是他们决心在四坪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庄重宣言。这种情感联结是文创唤醒古村最不可复制的灵魂,也是四坪村吸引新村民的重要因素。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人才振兴与在地实践的探索
在四坪村的角落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静静地矗立着。这座研究院是宁德市委与屏南县委于2020年引入温铁军团队后成立的,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的“屏南模式”。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全部吃住在村,他们以“在地衔接”为理念,将专家的思考与乡村的实际紧密结合。
研究院的工作内容涵盖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经验探索、专业咨询、政策研究等多个方面。他们通过举办硕博研习营、文创推进班等活动,吸引了全国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村干部前来学习交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院还首创了“云村民计划”,通过吸引全球数字游民参与乡村建设,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发展的空间。这种务实的人才观贯穿于研究院的日常工作中,他们认为吸引并留住与土地共鸣的“扎根者”,远比追逐技术或技能标签更为关键。江西严锋夫妇携子改造龙潭老宅为文化空间,上海马森夫妇因醉心山水留村创办森阳里餐厅等案例,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在四坪村的调研中,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多元维度。食光梯田的碧浪,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教案;扫码支付的轻响,是“诚信自治赋能村民”的最美和声;土墙里潇然们的诗行,见证着“情感扎根胜过千言”的振兴密码;研究院的灯火,更点燃了“把论文写在乡野大地”的热望。
四坪村通过文创赋能,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文创桃源”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实践队的队员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更感受到了文创赋能的力量。他们相信,四坪村的故事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古村在文创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作者:陈露 陈语萱 刘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