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安徽工程大学暑假三下乡——薪火金寨,耕新之路——设计学院星火燎行小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供稿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实践队 通讯员:章雨杭 唐紫薇 骆玉茹 谢小玉 解菀怡 程晓彤 张傲 陈骐 朱敦鸿
  7月27号,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星火燎行小队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奔赴六安金寨县,金寨的夏日,绿意葱茏,山峦如黛。我们实践队踏着热浪,怀着朝圣般的敬意,走进了这片被红色血脉浸透的皖西大地。
  碧波映丹心:梅山水库的“战天斗地”
  梅山水库碧波万顷,大坝巍然屹立。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水利工程,是无数建设者用血汗铸就的奇迹。当年,工人们悬索凿岩、战天斗地,甚至有人牺牲于此。他们以钢铁意志驯服洪流,将苦难化为光明,用奋斗延续着革命年代的奉献精神。水库不仅是水利丰碑,更是一座镌刻着和平时期“红色韧性”的精神地标。
  
图为星火燎行小队刚进入梅山水库所拍。实践队章雨杭拍摄
  接着,爬上半山腰便看到了如此雄伟壮阔的梅山水库全景。
  
图为上到梅山水库上面所拍。实践队唐紫薇拍摄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些被称为“炮工”的勇士们:他们腰系绳索悬于半空,在绝壁上打眼爆破,硬生生在嶙峋山岩间凿出水库的基业。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当时有人负伤致残,有人长眠于此,却无一人退缩。当水库最终锁住洪魔、驯服狂澜,惠泽万顷良田之时,这岂止是自然伟力的重塑?分明是一代建设者以青春与热血浇筑的精神丰碑——他们在和平年代,用铁锤钢钎践行了与革命先辈一脉相承的奋斗誓言。
 
 图为梅山水库上面所展览的。实践队骆玉茹拍摄
  松柏铸忠魂:红军广场的“信仰高地”
  告别水库的粼粼波光,我们怀着凝重步入金寨红军广场。松柏森森,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
  
图为进入红军广场所看到的纪念塔。实践队章雨杭拍摄
  缓步于纪念堂,那些年轻的面庞凝固在展墙之上,目光里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一位讲解员已在此守护英魂三十余载,她指着墙上的名字,声音低沉:“这里每一位烈士,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撕心裂肺的痛。”牺牲者的年龄数字令人心颤:23岁、19岁、16岁……他们为心中光明,甘愿将生命化为照亮黑暗的星火。
  
图为进入纪念堂所看到的英雄。实践队谢小玉拍摄
  先烈们以最珍贵的生命为代价,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锻造了坚不可摧的信仰高地——这信仰如磐石,支撑着他们走向刑场也毫不回头,支撑着民族穿越漫漫长夜。这里不仅是瞻仰之地,更是一处让后人淬炼初心、铭记使命的信仰高地。
  
图为离开红军广场时所拍摄。实践队朱敦鸿拍摄
  热土续新章:大湾村的“山乡蝶变”
  沿着蜿蜒山路盘旋而上,我们抵达习总书记曾亲切视察的大湾村。昔日贫瘠闭塞的山坳,如今焕发盎然生机。青山环抱中的大湾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如今已是道路宽阔、民居整洁、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村民发展茶产业、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之路。这里既是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也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一代代人接过奋斗的接力棒,让革命的初心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
  
图为星火燎行小队参观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实践队程晓彤拍摄
  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彻底醒来,蓬勃生长。大湾村的今昔之变,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土壤中开出的繁花硕果——它昭示着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唯有赓续奋斗、矢志为民,方能让先辈的理想在人间烟火里真正扎根、蓬勃生长。
 
 图为星火燎行小队参观红军当时场景的图片。实践队张傲拍摄
  当夕阳为红军广场的纪念塔披上庄严的金辉,也温柔地洒落在大湾村袅袅升起的炊烟上。回望梅山水库的粼粼波光,我们豁然开朗:金寨之红,是昔日战士血染战旗的悲壮,是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豪情,更是今日山乡奔向振兴的蓬勃脉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寸变迁,都是信仰在时间长河中奔涌不息的回响。
  我们青年一代于此郑重承接历史的火炬,三下乡的足迹虽短,却在我们心田刻下了永久的印记。未来征途漫漫,我们愿将青春的热血融入时代的洪流,让信仰之光始终照亮前路,让奋斗之歌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嘹亮奏响——因为在这片被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上,我们找到了青春最该奔赴的方向。
  
图为星火燎行小队在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的合照。实践队章雨杭拍摄
  

供稿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实践队

通讯员:章雨杭 唐紫薇 骆玉茹 谢小玉 解菀怡 程晓彤 张傲 陈骐 朱敦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