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寻垫江之瑰宝,构文化之画卷” ——西南大学重庆垫江小分队调研垫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当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乡村田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重庆垫江小分队赴垫江调研,一场热闹的非遗“三下乡”活动在乡间拉开帷幕,绒花的细腻、垫江梅咂酒的醇厚、垫江角雕的精巧,带着时光的温度,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了传统技艺的魅力。

  指尖生花:绒花里的千年浪漫

  “绾青丝,缀红绒”,活动现场,绒花非遗传承人刘小丽的指尖翻飞,一缕缕彩色蚕丝线在竹镊子的巧拨下,慢慢绽放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有娇艳的牡丹、灵动的蝴蝶,还有寓意吉祥的“福字”纹样,摸起来轻柔如羽,却能历经百年不褪色。

IMG_256

IMG_257

  据传承人介绍,绒花始于唐代,是老祖宗留下的“软黄金”,过去常作为宫廷饰品,如今更是成了国家级非遗。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当绒花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历史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开在未来。正如传承人刘小丽所说:"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它停留,绒花的春天就永远不会结束。现场不少同学好奇地凑上前,看着碎绒在手中“变”成花,眼里满是惊叹——原来不用一针一线,也能编织出这样的浪漫。

  杯盏之间:垫江梅咂酒的时光味道

  “来,尝尝我们垫江的梅咂酒!”刚走近酒摊,就被一股清甜的酒香吸引。透明的玻璃杯中,酒液泛着淡淡的琥珀色,抿一口,酸甜中带着米香,清爽不烈,连不爱喝酒的人都忍不住多喝两口。

  垫江梅咂酒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本地青梅、糯米为原料,经古法发酵而成,是重庆非遗里的“液体瑰宝”。酿酒师傅笑着说:“这酒要经过选果、蒸煮、发酵等十多道工序,少一步都出不了这个味。”现场还展示了古朴的酒坛和酿酒工具,让人仿佛看到了旧时农家院落里,长辈们精心酿酒的场景。

IMG_258

IMG_259

  方寸之间:垫江角雕的匠心传承

  如果说绒花是温柔的浪漫,梅咂酒是烟火的滋味,那垫江角雕便是“硬骨头”里的巧思。展台里,一件件角雕作品让人挪不开眼:有的雕刻着山水楼阁,细节精细到能看清窗棂的纹路;有的做成了笔筒、镇纸,实用又雅致;还有的以民间故事为主题,人物神态活灵活现。

  要知道,角雕用料考究,全靠匠人用刻刀一点点打磨、雕琢,一件作品往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垫江角雕非遗传承人龙正东现场演示雕刻技法,刀尖在牛角上游走,碎屑簌簌落下,不一会儿,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雏形便显现出来。“这门手艺得沉下心,急不得。”他的话里,是对非遗传承最朴素的坚守。

IMG_260

IMG_261

IMG_262

IMG_263

  这场非遗“三下乡”,不只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当年轻人大胆尝试制作绒花,当孩子们为角雕的精巧欢呼,当乡亲们举杯共品梅咂酒的甘醇,我们忽然懂得: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活在指尖、藏在味蕾、刻在心里的传承。愿此次垫江之行如同一束光,照亮传统工艺的传承之路——让咂酒的醇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角雕的匠心在现代设计中重焕锋芒,让绒花的雅致通过数字浪潮绽放新姿。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