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实践的脚步。2025年7月10日至19日,“古韵非遗,柚爱同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晨光社区,协同优力课社工、向锋行志愿队,以“双线并行”模式,在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一条线聚焦“非遗文化浸润”,通过课堂教学、手工创作、社区彩绘,让川剧文化走进青少年心中;另一条线专注“社区美学升级”,用10天时间完成30平方米主题墙绘,扮靓社区街巷。两条线同步推进、相互呼应,更在活动尾声以“追光者”访谈串联起温情与担当,为社区留下文化与青春交织的美好印记。
文化启蒙:解锁非遗密码,播撒传承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在给小朋友们宣讲川剧非遗文化。林文洁 供图
活动第一阶段(7月10日至13号),实践队便以“非遗初识课”拉开序幕,用生动有趣的形式为社区青少年与居民打开了川剧文化的大门。课堂上,队员们先是通过动画短片、经典川剧片段放映,让大家直观感受川剧“唱、念、做、打”的独特魅力——当“变脸”绝技在屏幕上闪现时,孩子们纷纷瞪大双眼,忍不住发出“好神奇”的惊叹;当“吐火”表演的火光映现时,现场更是响起阵阵欢呼。随后讲解川剧角色特点与脸谱色彩寓意,“红色表忠诚、黑色显正直”的知识点,让7岁的雨笙快速记住经典脸谱形象。在创作环节,孩子们发挥创意,有的复刻经典脸谱,有的在脸谱旁添画熊猫、芙蓉花,4天累计完成80余件充满童趣的脸谱作品,非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初步扎根。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指导儿童绘画。林文洁 供图
7月14日至16日,课堂进入第二阶段,教学重心转向“川剧元素手工实操”。14日的云肩制作课上,队员备好彩布、丝带等材料,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叠、粘贴,7岁的涵涵将丝带折成花瓣造型,为自己的粉色云肩点缀细节,直言“要做最漂亮的川剧小旦”。15日的川剧人偶创作、川剧舞台搭建中,孩子们用黏土捏制脸谱造型,搭配彩纸剪裁的戏服,用纸箱搭建精美的戏台。两天时间里,20余个精致云肩、20余件特色人偶、10余件川剧戏台制作完成,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对川剧服饰与角色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图为儿童在展示自己的川剧服饰制作成果。蒋奕雯 供图
7月17日至19日的第三阶段,课堂打破室内边界,与社区场景深度联动。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在“儿童非遗区”墙绘上补画川剧脸谱、熊猫戏竹图案;将儿童专用斑马线的白色线条绘成飘逸的“川剧水袖”,旁边点缀小巧脸谱,浩浩蹦跳着走在上面,笑着说“好像走在川剧舞台上”;同时还在10余个社区井盖上创作川剧元素图案,让原本普通的设施变成非遗文化展示点。3天时间里,川剧文化从课堂手工作品延伸到社区公共空间,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实现了“非遗从课堂到生活”的落地转化。
图为实践队员在带领小朋友进行川剧元素儿童斑马线绘制。蒋奕雯 供图
匠心实践:墙绘扮靓社区,文化浸润街巷
从“小手作”到“大创作”,与此同时,墙绘组在社区广场旁的围墙前搭起脚手架,开启10天的创作。将川剧文化与成都本土元素“搬”到社区的街巷墙面与井盖上,让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融入居民生活。
墙绘选址在社区中心广场旁的空白围墙,大约30平米的墙面成为实践队的“画布”。队员们提前一周便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川剧经典+成都风物”为主题:左侧绘制川剧《霸王别姬》的经典场景,项羽的威武、虞姬的柔美通过细腻的线条与鲜明的色彩呈现;中间部分融入成都地标元素,锦里的红灯笼、宽窄巷子的青砖灰瓦与川剧戏台巧妙衔接;右侧则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画着孩子们绘制脸谱、老人讲述川剧故事的温馨画面,呼应此次实践活动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墙绘绘制。林文洁 供图
绘制过程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勾线打底,有的专注上色晕染。“以前这面墙光秃秃的,现在画上这些,走过来都觉得眼前一亮!”路过的居民纷纷驻足观看,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图为实践队员绘制的完整墙面图。宋悦 供图
温情访谈:倾听岁月故事,感悟奉献真谛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实践队还组织队员走进社区老人家中,开展“追光者”主题访谈,倾听老人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为社区奉献的力量。
7月18日至19日,部分队员们分成3个小组,走访了6位社区老人,其中既有退休的社区工作者,也有曾经的教师、医生、环卫工人。76岁的何娘娘,老伴去世近,始终热心社区事:前几年社区修路,她用积蓄买水泥铁锹;每次儿童活动,她都自掏退休金买彩纸、画笔和小零食,直言“看着孩子笑,就像见着孙儿”。
72岁的宋爷爷,则用五年时间改造社区后山荒地。他四处找麦冬草、桂花树苗,每天早起扛锄头挖坑浇水,如今荒地变生态公园,麦冬铺绿毯、桂树亭亭,成了居民休闲好去处,他说“就想给社区添点绿”。
图为宋爷爷在讲自己种植的故事。宋悦 供图
队员们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并制作成《追光者》系列短视频,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等平台传播。视频里,老人们的笑容、故事里的温情,感染了许多社区居民。“这些老人就像‘追光者’,用自己的行动照亮了社区,也让我们明白,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能为社区默默奉献。”队员小徐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7月19日,随着墙绘、井盖绘制的完工,以及《追光者》系列视频的发布,“古韵非遗,柚爱同行”暑期实践活动圆满落幕。10天的时间里,实践队以文化为桥,以服务为纽带,不仅让川剧非遗文化与成都本土文化在社区焕发新生,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从文化启蒙到匠心创作,从温情访谈至成果展示,每一项活动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也承载着社区居民的期待。未来,实践队还将持续关注社区文化传承,用更多元的形式让非遗“活”起来,让青春力量持续为社区发展赋能,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作者 宋悦 林文洁)
图为古韵非遗,柚爱同行实践队队员大合影。蒋奕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