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以及宣传与深度挖掘、创新郎溪傩面文化,合肥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探秘郎溪傩面,传承古韵匠心”实践团队于7月15日赴郎溪县,以郎溪傩文化为切入点,就郎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历史文化进行系统而详实的调研。
图一 团队与校内合影(杨海 供图)
探古韵于千年,绘新声于当代
在郎溪县文化旅游局与文化馆开展调研第一步——“谈”,团队深入非遗腹地,于千年文脉中探寻傩面文化的独特气韵。围绕非遗归属、保护机制与产业路径,团队与孙科长展开深入交流。据介绍,“跳五猖”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灵魂所在——傩面具,不仅是祈福驱邪的民间信仰象征,更是镌刻着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尽管传承体系日渐完善,但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资金不足等瓶颈。随后,团队展示了融合Q版傩面元素的文创扇面,并提出以3D建模、AI创意赋能非遗传播的新构想。古韵与新潮交织,传统与科技对话,激荡出傩文化走向当代、走进人心的新希望。
图二 团队与孙科长进行访谈(陈俊鹏 供图)
循河而行探古埠,承家传道续文脉
实践团队走进定埠古镇完成调研第二步——“访”,“一访”之旅,便是探访胥河之畔。在吕观林会长的引导下,穿梭于古巷旧宅之间,探寻这片“古埠遗风、文化重镇”背后的厚重历史。自伍子胥开凿胥河以来,定埠便以水兴埠,以文立镇,河流不仅滋养一方百姓,更承载着代代传承的文化血脉。步入庄重肃穆的吕氏祠堂,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家风家训的力量。祠堂内典籍林立、规训严明,“忠孝廉洁”早已融入族人血脉,成为世代不辍的精神箴言。吕会长指出,吕氏祠堂不仅是宗族信仰的象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吕氏家族薪火相传,深植非遗沃土,于“跳五猖”等民俗中寄托祈愿,化风俗为文化,成就郎溪一方古韵传承。
图三 吕会长带领队员参观吕氏祠堂(陈俊鹏 供图)
走访五猖馆:触摸傩戏的岁月与新生
郎溪的“二访”之旅,继吕氏宗祠后,再抵国家级非遗“跳五猖”传承地五猖馆,馆内傩面、服饰承载岁月痕迹,诉说五猖戏辉煌,那句“东西南北中,五猖佑五隅”的老话,道尽文化祈愿,让成员触摸到非遗的厚重与鲜活。周馆长,作为傩舞第一人,他退休后仍深耕传承,带团队进校园培育20余位年轻一代传承人,现场示范的“和尚”角色动作更显技艺深意。如今傩戏走出安徽、走进校园,在年轻一代的亲身体验中,这门古老艺术正焕发新生机,为此次“二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二访”,从宗祠古韵到傩戏活态,仿佛沿着文化脉络完成一场深度巡礼,既见历史沉淀的厚重,更感传承不息的温度,真是真切,刻骨铭心。
图四 周国平先生向队员讲述跳五猖(陈俊鹏 供图)
谱写郎溪文化艺术,成就人民诗与远方
在郎溪县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团队开启了探索之旅的第三步——“观”。从仍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博物馆,到已投入运营、好戏连台的大剧场;从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到档案典籍里的文字记载,郎溪的文化艺术正循着时代的脉络,稳步向前,徐徐铺展。
这里的每一处文化场域,都承载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艺术基因。那些源于生活肌理、脱胎于人民智慧的文化印记,终将回归大众、融入日常,构筑起郎溪人共同的文化家园,成为一张亮眼的地域名片。未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艺术必将绘就更壮阔的画卷,让每一位郎溪人在寻常日子里,都能触摸到家与故乡的温度。
图五 团队参观博物馆(陈俊鹏 供图)
合肥工业大学“探秘郎溪傩面,传承古韵匠心”社会实践团队的傩面文化探索之旅,虽将在这片土地画上句点,但这里的文化传承与非遗故事,永不谢幕。团队以“谈”知文化历史、以“访”寻传承踪迹、以“观”晓文化发展,一步步走近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一步步迈入文韵郎乡,在实践中触摸傩面背后的古韵匠心。此行不仅是为了深入探索傩面文化的底蕴,更希望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更多人认识傩面、了解傩文化,助力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的天地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合肥工业大学(赵胜泽 高彬峰 张政 王鑫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