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壳·生长·领航:一场畜牧产业的青春进化论
时间:2025-07-18 阅读:
七月流火,智启新章
7月7日晨光熹微时,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向‘新’而行,牧向未来”——AI赋能畜牧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团已踏上征程。当印有南京农业大学校徽的大巴驶入江苏立华食品集团产业园,金属幕墙折射的朝阳如碎金般洒落,这场校企共谋的产业革新对话,在晨光中拉开了帷幕。
思想激荡的智慧盛宴
首日座谈会上,校企精英如星辰汇聚。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平继辉以温润如玉的语调,将调研团的使命娓娓道来:“当00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从‘考编独木桥’转向‘产业星辰海’,我们希望用双脚丈量出理论与实践的黄金分割点。”他身后的电子屏上,"让论文生长在养殖场的泥土里"的标语熠熠生辉。
江苏立华集团副总裁张海涛的发言如惊雷破空。这位兼具学者风范与产业洞见的领军人,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育的双向奔赴”为题,勾勒出校企合作的新范式:“当AI算法开始指挥饲料配比,当机械臂取代人工翻蛋,我们需要的是既能解读论文数据,又能听懂机器语言的‘畜牧翻译官’。”
工业美学的震撼交响
次日,调研团深入生产腹地。在屠宰加工车间,30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如银色巨龙蜿蜒伸展。当脱毛机以每分钟60转的精准节奏剥离羽衣,当智能配重系统以10克的误差完成分级,刘萍经理的解说声在机械轰鸣中依然清晰:“这里每天要完成20万只肉鸡的‘蜕变’,但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质检员俯身检查的专注侧影。”
饲料厂的参观则像翻开一本工业诗集。原料码头巨大的抓斗起重机划出优美弧线,将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至传输带;中控室里,德国进口的PLC系统与国产自动化设备默契配合,冷却器排出的热浪中,单苍磊经理轻抚设备外壳:“这些钢铁伙伴能把温度从60℃驯服到31℃,就像魔术师变戏法。”而环保监测屏上实时跳动的粉尘数值,无声诉说着现代农牧企业的绿色担当。
生命奇迹的微观史诗
9日清晨,四季禽业孵化场的恒温房里,38℃的暖风裹挟着生命的气息。当调研团透过观察窗,目睹7.2万枚鸡蛋在智能翻蛋机的温柔呵护下静静孕育,技术员的讲解带着诗意:“每个鸡蛋都是待拆的礼物,我们要用温度计当尺子,用湿度表作画笔,在21天的等待里,把概率变成奇迹。”在疫苗接种区,雏鸡绒毛在晨光中泛着金边,她轻托一只毛茸茸的小生命感慨:“这里每天都有4万次新生,而我们的使命,是让每次破壳都通向更美好的世界。”
深夜访谈的思维碰撞
华灯初上时,张海涛博士的办公室仍亮如白昼。茶香氤氲中,他展开手绘的产业进化图谱:“从‘人养动物’到‘人养机器养动物’,表面是技术迭代,本质是认知革命。”当谈到青年人才培育,他起身推开窗户,远处养殖场的灯光连成璀璨星河:“希望同学们既能仰望AI的星空,也要懂得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毕竟,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始于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
窗外,立华集团的研发大楼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艘驶向未来的方舟。而这场持续数日的深度对话,正为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在本次调研行程中,调研团的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智慧畜牧的认知。在与企业的交流碰撞中,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当AI遇见“鸡”会,碰撞出的不仅是智慧畜牧的火花,更是动医学子们无限可能的未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怀揣着梦想与热情的动医学子们,将带着从立华之行中收获的知识与经验,回到校园继续深耕学业,在动物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我们也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广阔的产业天地,成为推动智慧畜牧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人养机器、机器养动物”的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为我国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宋牧时 来源:三下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