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膜法再生”实践小分队深入阿拉尔周边地区以及阿克苏部分地区,开展为期20天的地膜使用与回收现状专项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田间走访、农户访谈、企业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摸清当地地膜使用的“痛点”与“难点”,为推动地膜科学回收与再生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小分队首先聚焦地膜使用的“普遍性”与“必要性”,深入十二团三连的玉米、棉花等种植地,实地记录地膜铺设方式、厚度规格、使用时长等关键信息。来到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农田里、草丛中散落着不少残膜,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膜,长期残留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成员们与当地农户交流,了解到残膜不仅影响农机作业,还会导致水肥渗漏受阻,降低农作物产量与品质。随后,指导老师结合实际场景,为成员们详细讲解残膜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大家围绕残膜回收、再生利用等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与宣传推广,减少残膜残留,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地膜用完后怎么处理?”这是小分队走访中最关注的问题。调研发现,当地地膜回收存在“散户嫌麻烦、企业缺动力”的双重困境。在阿克苏柯坪县,70%的农户表示会“随手捡走大块地膜,碎膜留在地里不管”,仅有15%的农户会将地膜收集后卖给流动回收商贩。“商贩收一次才给1.2元/公斤,一亩地也就卖个5-6元,还不够功夫钱。”村民张大妈的话道出了散户的心声。
队员们走访了阿拉尔多家小型地膜回收及供销点,负责人均反映“原料收集难”。“散户送来的地膜杂质多,清洗成本高,而且旺季(秋收后)收得多,淡季几乎断供,企业很难维持稳定生产。”



此外,小分队还发现,部分农户为图方便,将废弃地膜随意丢弃在田埂、沟渠中,形成二次污染。
队员们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座谈时建议:“短期可推广0.01毫米以上的标准地膜,提高其可回收性;长期可试点生物可降解地膜,并通过补贴降低农户使用成本。”此外,针对回收产业链断层问题,队员们还设计了“村集体集中回收+企业定点加工”的模式构想,提出由村集体统一收集、分拣,企业给予上门收购补贴,政府配套运输奖励,以此提高全链条积极性。


此次调研队员们认为,地膜带来的农业效益显著,但残留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破解之道需“科技赋能”与“政策引导”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可降解地膜材料研发,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需完善回收补贴政策,打通“农户-回收点-加工企业”的闭环链条。
“这次三下乡让我们看到,农田‘白色污染’的治理不是单一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结合农民实际需求、产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工程。”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