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刻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以理工科专业为支撑,深入开展赫哲非遗文化调研与文旅创新实践,用信息技术为千年鱼皮技艺注入现代活力,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
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志红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找到了赫哲技艺焕新的密钥。“鱼皮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处理时要听着鱼皮的声音找火候。”在传承人指导下,“00后”学子们顶着零下20℃的严寒,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完整体验刮鳞去脂、染色缝制等鱼皮制作工序,亲身触摸赫哲先民的生存智慧。从精致的鱼皮画到悠扬的伊玛堪说唱,从传统的桦皮船制作到独特的民族纹样,古老技艺在青年视角下逐渐鲜活。
实践中,团队专访了曾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党的二十大的赫哲族非遗守护者卢艳华。据她介绍,当前赫哲族掌握全套鱼皮制作技艺者不足30人,鲑鱼皮原材料年采集量下降60%,传统纹样数字化存档率仅12%,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访谈之余,卢艳华现场演绎伊玛堪说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在场成员无不震撼,更坚定了团队守护非遗的决心。
为破解传承困境、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将技术优势与地方需求深度结合。在饶河县电商直播基地,成员们化身“文化主播”,不仅推广赫哲族鱼皮工艺品,还带动当地特产销售,让非遗文化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引擎;团队研发的“渔歌赫音”小程序已正式上线,设计的AR互动程序能让鱼皮画中的图腾“活”起来讲述民族传说,后续还将持续开发“非遗数字视频”项目,以科技为非遗活态传承搭建新载体。
为扩大赫哲非遗文化影响力,团队在多平台、多渠道同步发力,宣传成果显著:
- 中国日报网发文:作为国际视野下的权威媒体平台,团队通过中国日报网的报道,向国内外读者系统介绍赫哲族鱼皮技艺、伊玛堪等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传承实践,让赫哲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 多彩大学生网发文:聚焦青年实践与成长,团队在多彩大学生网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展现“00后”学子助力非遗保护的青春担当,引发广大高校学生群体的共鸣与关注。

- 三下乡网发文:紧扣“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团队在三下乡网详细阐述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具体举措,如直播助农、数字技术赋能等,为更多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要让赫哲文化像乌苏里江水般流淌不息,既要守住老手艺的魂,更要找到新传播的脉。”正如“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在成果汇报会上所言,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实践,正以数字技术为桥,为濒危非遗技艺打开通向未来的窗口,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