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才聚兴乡”队赴海安市解码农业社会化服务喜与忧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才聚兴乡团队
7月31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队深入江苏省海安市,聚焦当地农业生产现状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在迥垛村及市农业农村局展开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土地流转、机械化应用、政策支撑等乡村振兴关键领域的实践成效与现实挑战。
深入交流:种粮大户揭示生产实况
    为直观掌握一线生产情况,团队首先在迥垛村村委会与四位本地种粮大户展开座谈交流。据大户们介绍,南通市土地流转率已超95%。迥垛村现占地面积为4358亩,其中1180亩规划用于非农建设,1400余亩由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剩余1778亩为居民自建房。尽管当地土壤条件适宜种植红薯、土豆等经济作物,但种植结构仍以小麦、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
图为“才聚兴乡”队员与当地种粮大户开展座谈会议 冯爱文 供图
    种粮大户郭惠琴作为规模化经营的典型代表,向团队分享了自2016年承包土地以来的发展历程:其家庭农场现有耕地1300亩,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立足本地市场,成功打造“惠琴大米”品牌,年营业额稳定在500万元以内。虽然农场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并享受政策补贴,但仍面临粮价波动、融资压力及本地劳动力短缺等瓶颈问题。
图为“才聚兴乡”队员与郭惠琴的合影 冯爱文 供图
    从整体农业生产条件来看,调研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普及率高。无人机施肥技术应用广泛,每亩作业成本低至0.1-0.3元,成本效益显著。不过,利好背后也有隐忧——水电网络运维、农机保险等年均刚性支出超5000元,加之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对东北季节性工人的依赖等问题,共同制约了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图为“才聚兴乡”队员与种粮大户们的合影 冯爱文 供图
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提速与短板并存
    在摸清村级生产实况后,团队前往海安市农业农村局,进一步了解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农机科负责人杨进介绍,全市规划建设的18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依托市场化运作取得显著成效。种植业科负责人孙书云指出,通过打破乡镇行政壁垒、设立区域推广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提升了30%。与此同时,负责人们也坦言当前存在的短板:服务小农户成本高、约12%的服务中心作业标准化程度不足,且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
会议明确了下一步重点举措: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力度以降低服务成本;强化农事服务中心作业标准规范;加速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升级迭代;持续深化农业技术培训体系。
图为“才聚兴乡”队在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前的合影 冯爱文 供图
调研总结:揭示经验与瓶颈,指明方向‌
    综合村级调研与市级部门座谈的情况,本次调研深刻揭示了海安市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与现实瓶颈。从迥垛村的实践表明,高土地流转率为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100%的机械化率彰显了现代农业转型成果。但持续的成本压力与人才断层等结构性矛盾,仍凸显了农业生产效益提升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从全市层面来看,市农业农村局主导建设的18个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运营显著提升了服务覆盖率,但破解小农户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仍是当务之急。
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与经验,团队成员认为,未来需着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政策维度加大智能农机补贴力度;服务维度打造多层次、差异化供给网络;人才维度贯通“技术培训-实操指导”培养闭环。唯有如此,方能充分释放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驱动力,助推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村发展质量双提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