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天津商业大学:掐丝点蓝见匠心,守艺传薪有来人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2025年8月24日,天津商业大学“津”彩拾光寻访实践团成员郭思琪、闫楚等一行前往天津市武清区华昌工艺品厂,对景泰蓝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何爱莲进行了专访。首日,团队成员与何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聆听她讲述景泰蓝技艺的传承历程与坚守故事。大家深入了解了掐丝、点蓝、烧制等核心工艺,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感受到这一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与当代创新价值。次日,团队对访谈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围绕校园传播制定具体方案,计划将何爱莲的传承经历与非遗实践体验融入后续宣讲活动中,以增强大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兴趣。本次活动通过“深入访谈+传播推广”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起高校学生与非遗匠人之间的交流桥梁,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提升贡献了青年的视角与力量。(通讯员 孟伟潇 张瑞)

  图为张瑞同学采访何爱莲老师 郭思琪 摄

  访谈中,何爱莲回忆起最初与景泰蓝结缘的经历。从家人引荐到课本启蒙,她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景泰蓝制作时的震撼:“我没想到一群普通的工人拿着不起眼的工具,居然能做出这么精美漂亮的东西——我要是也能做这个该多好啊!”尽管已过去四十年,言谈间她依然流露出当时的兴奋。

图为何爱莲老师示范点蓝过程 郭思琪 摄

  被问及一路走来的感受,老师笑答说:“其实都是辛酸泪,每一步都不容易。”高中毕业后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选择进入工厂成为学徒。从来只拿过笔杆的手,在学习掐丝工艺第一天就磨满了血泡。面对母亲的质疑与环境的艰苦,是对景泰蓝的热爱,以及“他们行,我也能行”的信念,支撑她一路走到今天。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何爱莲和她的团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景泰蓝工艺的现代化探索。团队不仅成功突破传统深色紫铜胎体的限制,开发出白釉覆盖新工艺,还积极拓展产品功能与美学设计的边界。“过去景泰蓝多以工艺品形式出现,为更贴近现代生活需求,我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开发出景泰蓝放大镜、果盘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日用品。”何爱莲这样介绍。

  三十六年来,何爱莲的足迹遍布全国除西藏外的三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及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与消费者直接交流,深入洞察不同市场的审美偏好与使用习惯,并将这些反馈融入产品设计,持续推动景泰蓝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和直播电商的兴起,景泰蓝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何爱莲表示,AI技术未来或可辅助完成一些传统纹样的数字化设计与配色试验;同时,团队未来也将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展示等方式,让景泰蓝走向更广阔的受众。“让天南地北的人‘云体验’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和传承。”

  面对成本持续上涨和人才流失等经营与传承挑战,作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华昌工艺品厂积极推动景泰蓝艺术走向公众,尤其注重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启蒙。基地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途径,不限时间、不设人数门槛。不仅提供专业讲解,在仅收取材料成本费的基础上,华昌工艺还鼓励参观者亲手参与体验环节,在实践中感知非遗魅力。何爱莲强调,非遗不应只陈列于博物馆中,更应被触摸、体验和热爱;她希望以这样有温度的方式,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和何爱莲老师合影留念 郭思琪 摄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访谈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追溯,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在科技与传统交织的新时代,景泰蓝正如一棵老树新枝,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何爱莲和她的团队用坚守与突破告诉我们:非遗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可触、可感、可生活的现在。青年一代的关注与参与,正让百年技艺在当代重生,熠熠生辉。

  编辑:李陶

  摄影:郭思琪闫楚

  通讯员:孟伟潇 张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