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小分队与徐州市审计局暑期交流
摘要:2025年7月29日,南京审计大学工程审计学院“智能工程造价云审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钟飚副教授带领下,与徐州市审计局于南京某审计项目现场开展座谈交流。这场跨越理论与实务的对话,让团队里大二到大四的不同专业学子,都收获了远超预期的实践启示。
(20250729审计厅团队合照)
2025年7月29日,南京审计大学工程审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智能工程造价云审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工程审计学院钟飚副教授的带领下,与徐州市审计局在南京某审计项目现场开展座谈与交流。团队成员与审计部门专业人员深入交流,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汲取宝贵的第一手实践经验。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思维":认知的破壁
交流刚开始,当团队介绍完专业背景和课题方向时,徐州市审计局领导一句"年轻人要敢想敢做,难题都是在实践里解开的",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同学们心里。
大二的许同学说此前总觉得"智能审计"就是编算法、建模型,听完一线审计人员讲招投标环节的审计痛点——比如如何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围标串标痕迹,才突然明白:"原来技术不是空中楼阁,得先钻进具体的业务流程里。就像老师说的,从一个小切口挖深,比贪大求全更有用。"
大二主攻智能算法的王同学,一直困惑"算法精度和审计准则怎么平衡"。审计局处长结合某市政工程审计案例的讲解,让他茅塞顿开:"以前总想着让算法更'聪明',却忽略了审计有严格的准则框架。就像那位处长说的,再先进的模型,也得能解释清楚每一步推理符合哪条准则,不然在实务里根本用不了。"
(20250729问题聚焦)
从"学术研究"到"躬身实践":行动的觉醒
这场交流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对"审计人"身份的认知。
"以前觉得审计就是查账,现在看到他们讲起某个项目的审计细节时眼里的光,才懂这是需要责任感和专业度的事业。学术研究的终点不是论文,是解决真问题。"
团队成员们约定,接下来要分步骤推进:同学们将投身真实的审计现场,先跟着审计人员观摩招投标全流程,记录每个环节的审计需求;再根据实务反馈调整算法模型,确保每一步推理都能对应审计准则;同时开发适配多源数据的接口,优先对接审计现场最常用的工具。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学生课题',是能真正帮到一线审计人员的工具。"同学们说,未来会定期邀请审计实务专家指导,让方案在实践中迭代,"用我们的专业能力,为审计事业添点青春力量。"
(20250729审计局会议室访谈)
文字作者:杨熠辉,王霄睿
图片作者:许鑫雨,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