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底蕴,传承传统魅力——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寿π知行,文化寻旅”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
6月12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寿π知行,文化寻旅”志愿服务队聚焦“探寻文化底蕴,传承传统魅力”核心主题,联动安理附小与寿县两地,构建“校园文化播种+寿县文脉解码”的实践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与深度田野调研,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从认知解码到创新传播的闭环实践。
校园沉浸式授课: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转化闭环”
作为实践首站,服务队将寿县文化前期调研成果转化为具象化教学内容,在安理附小落地“工笔画扇”“植物拓印”两门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形成“理论讲解-技法示范-创新实践”的标准化教学链路。
图为队成员辅助小朋友完成创作(摄影:孙振斯)
工笔画扇课程中,46名学生全程参与系统化学习。志愿者先以“历史渊源+艺术价值”为切入点,解析传统扇面的构图逻辑与笔法精髓,再通过“技法破界引导+用途多元启发”的创新环节,鼓励学生在传统框架内探索表达新形式。最终,课程产出40件兼具传统韵味与少年创意的团扇作品。活动既实现了传统书画艺术雅致内涵的具象化传递,也培育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创新实践中渗透“传承需守正创新”的理念。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完成植物拓印(摄影:王秋爽)
植物拓印课程则以“取法自然”的传统工艺思想为核心,43名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全流程实践。教学中,志愿者先系统讲解工艺历史脉络与拓印原理,再通过“叶片筛选-固定技法-工具使用”的分步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工艺背后“天人共生”的文化逻辑。学生们选取差异化叶片素材,在布料上完成创作,最终形成41件拓印作品。实践不仅强化了传统工艺与自然生态的关联性认知,更助力青少年拓宽文化审美维度,深化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感知。
团队成员辅助小朋友完成创作(摄影:孙振斯)
寿县在地化调研:搭建历史文脉与当代传播的“解码桥梁”
在校园授课之外,服务队深入寿县历史文化核心区,以古城墙、八公山、博物馆为调研节点,开展“触摸式”文脉探寻,为文化传播积累在地化素材。
寿县古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斑驳砖石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队员用相机定格砖石的独特肌理,学习古代建筑的设计智慧,在静默观察中,读懂“坚守”二字对于文化传承的分量。
八公山作为“草木皆兵”典故发源地与豆腐文化诞生地,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调研样本。队员沿山径开展“传说收集-景观拍摄-文化串联”工作,既记录奇石古木的自然风貌,也整理“淮南王炼丹制豆腐”的民间故事,将历史典故的智慧内涵与饮食文化的生活哲学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素材支撑。
寿县博物馆的青铜器、陶器、瓷器等文物,构成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队员聚焦楚文化展区,通过“器物纹样分析-铭文笔触解读-历史背景关联”的研究路径,系统梳理寿县作为楚国都城的历史脉络,在静态文物中挖掘动态历史叙事,为文化传播奠定学术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围绕文物进行讨论(摄影:段文蕴)
构建长效传承机制:打造“校地联动”的文化传播生态
“从古城墙的历史感悟到课堂上的创意实践,我们完成的是一场文化接力。”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本次实践形成了“调研-转化-传播”的初步闭环。下一步,团队将以现有成果为基础,构建可持续传承机制:一是整理寿县文化调研报告与实践素材,建立“寿县传统文化资源库”,为校园课程开发提供长效素材支撑;二是打造“线上推送+校园巡展+社区宣讲”的立体化传播矩阵,扩大文化辐射范围;三是与安理附小、寿县文旅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将单次体验课程升级为“学期制文化实践模块”,形成“校地协同、青老接力”的文化传承新格局。
此次实践通过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实现“可触可感”,也让历史文脉在调研中完成“当代解码”,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