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递
姚海强,副研究员,医学博士,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后。入选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A类,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科研新锐人才”。兼任美国加州五系中医药大学(Five Branches University)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19篇,参编学术著作13部,如《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丛书》(副主编),《中医未病学-“十三五”创新教材》(编委)等。获教育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科研奖励3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青年编委, J Vis Exp(JoVE)专刊客座主编,以及Am J Chinese Med、Sci China Life Sci、Int J Mol Sci、Int J Oncol、Oncol Rep、Int J Mol Med、Oncol Lett、J Zhejiang Univ Sci B、Exp Ther Med、Mol Med Rep等十余种SCI期刊审稿专家。
精彩回顾
2023年7月4日,薪火实践团术洛民康队的成员于线上访问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姚海强研究员,了解姚研究员的科研经历与他对中医药科研的看法与认知。
小队成员与姚研究员连线中
活动内容
绳愆纠谬,重析内涵
首先,姚研究员强调科研和学中医不可同类而语,并非通过科研学习中医,但是可以对中医科研作相应的了解,对于本科生而言,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姚研究员告诉学子,“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哲学和科学都是为了求真,宗教、伦理可能更为求善,而艺术、文学之类的更注重是求美,对于学术本身、对于科研本身,它最关键一个属性就是求真”,故而应了解科研本身的目的是为求真与探索,真正的科研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为内向的模式,即结合现代的科技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以中医药为研究对象,理清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机制,亦或建立模型;其二为相对应的外向模式,将研究重点落于为医学的难题提供解决措施。本科生对这两种模式有所认知便已足够。
姚研究员讲解科研的内涵
潜翼寻续,倾耳戴目
姚研究员对痰湿体质的研究汇报
姚研究员谈及自己的科研心得时,提到了由于当代科研手段的进步,科研团队的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与中医思维有高度一致性。比如,在科研技术层面,时代进入了一种多组学的模式,组学的共性特征是注重整体。随着科研的进步,人们关注点从微观转向宏观,并且注重变化性的东西,这便契合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恒变。
姚研究员强调本次访谈注重的是科研对于中医学习的启发,而并非直接上升到科研阶段,经过科研的训练,获取清晰的思维,学习的本质并非留下知识,知识是容易遗忘的,而学习过程塑造的品质却是历久弥新的。在那些品质中,严谨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这也是科研的启发点之一。从学习的层面而言,拥有科研打磨的思维,它会成为同学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利的工具,直观而言便是可以提升学子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姚研究员早年参与科研论坛
镌鑱优劣,风禾尽起
在整体科研背景下,中国的科研仍处于劣势,中医科研的起步晚,至今不过三代人,故而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的难点便在于当进入科研时,难以用现代科技的规则、成果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科研成果,现代科技的体系与中医体系并非兼容,其次中医术语与中医思维也难以与现代科技术语一一对应,譬如,脾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脏之一,其关键性不言而喻,而对于现代科技,脾只是免疫器官,甚至可以摘除,又如,中医所说的心是神明之心,而当代对心的认识是心脏,这就导致科研对象的不明确。此外,中医经典具有多重含义、多
姚研究员坐诊
重层次,故而对其的阐述也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唯一性。姚研究员说,是中医学科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中医科研存在的难点。
谈及成果,姚研究员谈及了中医的体质学说与中药领域的发现,陈克恢发现麻黄碱、张昌绍发现常山碱、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些都是中医药领域里卓越的成就。
(同上)
理辨热点,不落窠臼
虽然姚研究员并不太关注所谓热门,且指出不同时代的追求是日新月异的,但他提供了几个关键词让同学们参考。其一为AI,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对于中医界更是如此,但从目前情况而言,AI的应用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二为免疫,类似于炎症和免疫的机制,细胞衰老,类器官技术等,也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譬如单细胞测序,这些都是当代技术非常重要的推进;其三为组学,空间组学的发展就格外迅速。这些是姚研究员认为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范围广泛,但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科学问题不一样,采用的技术手段与研究模式都不相同,真正的热门是难以定义的,上述的关键词仅供参考,更重要的还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
学子感悟
这次采访姚研究员,让我对中医药的科研有了全新而清晰的认识。中医药科研应该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对中医理论等层面的揭示较少,中医药科研前方征途遥远而任务艰巨。姚研究员格外强调我们大学本科阶段一定坚实中医基础,不必太过于执着于在本科阶段开展中医药科研,当然参与到中医药科研的部分工作中去、体验中医药科研也是需要的。
——郭文睿
通过这次采访,我了解到我们新一代中医人要遵循学习规律,先做好中医药科研的准备工作,再正式开展中医药科研,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中医药科研工作。同时我们新一代要在中医药科研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中医药科研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将一生都投入到中医药科研中去,需要一代一代中医人将中医药传承下去、研究下去、发展下去。
——王玺
活动总结
本次线上采访聚焦科研,深度剖析中医药科研的相关内容,在大兴科研之风的当下,姚研究员嘱托学子切忌操之过急,安抚学子们沉心学习,《伤寒论》有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科研并非本科生的第一任务,在访谈过程中,姚研究员点明本科阶段的任务大致如下:完成传统中医课程,掌握基本工具(如医古文),具备现代科学常识,了解科研基础技能,初识实验等,这些基础性工作虽然老生常谈,但有时被好高骛远的节奏带偏,容易疏漏。学子们逐渐认识到,在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也是面对内心、认识自我的过程,有些学子曾视科研如洪水猛兽,然如今他们放下畏惧,开始寻找自我兴趣所在,开始更多地了解当代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状态,以期未来达到姚研究员所说“不再盲目”的阶段。学子们及时反思当前各自的学习状态,不免发觉一些潜在的问题,姚研究员的指点令其如拨云见日,深刻且一阵见血,厘清科研与学习不可混为一谈,为学子指点迷津,鼓励学子们寻找自我的“灯塔”。